横咬竖嚼九层糕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图片由The Projector提供

新加坡全国青年影片奖不久前设立了“电影促进计划”,安排往年的得奖者制作片种各不相同的作品,各由国际知名电影人给予指点。今年在此计划下推出五部短片,现在都能通过The Projector影院网站线上观赏(theprojector.sg/themes/now-on-vod),直到年底为止。

这五部青年制片人的短片是:《布丽奇特》(Bridget)、《喽啰》(Henchmen)、《元数据》(Metadata)、《草莓芝士蛋糕》(Strawberry Cheesecake)以及《红绿灯》(Traffic Light)。其中几部已在国际影展亮相。

暂停·求解

在我看来,最有意思的是《喽》和《元》,《布》和《红》属于下一个档次,《草》则又次之。

《草》讲述三个叛逆女学生和校长之间的摩擦,被归类为恐怖片,但它并不恐怖,里头更多的是鬼灵精的怪趣感。制片人善于切换不同的视角和画面载体(比如利用手机屏幕和汽车摄像头),并且敢于省略,时而采用间接的表现方式,几处伏笔不至于太显露或造作,显然颇有优秀的制片人应有的电影思维。(很遗憾,这么基本的东西近年来在国际电影界似乎莫名其妙地趋于缺失。)然而,整部片子最关键的,起着“交代真相”或扭转情节作用的部分,竟挤在最后二十几秒钟——说它太仓促倒未必,但乍看之下真是令人相当费解,不得不按停视频,反复思量,才能勉强理出个可能的解释。结尾如此窒涩,有任逞才情而过于挑战观众之嫌。

马来语短片《布》也有类似性质的结尾,但它较好理解,而且留给观众稍微多一点消化和思索的时间。片子讲的是跨性别表演者鼓起勇气向家人寻求认可,其中必然的情绪风暴都表现得合情合理,引人同情。以马来族的一家子作为人物,是大胆的选择,有打破某些刻板印象和偏见的用意,特别耐人寻味的结尾也有同样的意图。它能引发一个开明社会应有的,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比如:跨性别者必然是同性恋者吗?我们有些人即使对跨性别者的“另类”行为无法认可或喜欢,是否还能够从侧面或者以不一样的方式予以包容或关爱?不过,《布》对跨性别行为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癖好”的层面,尚未明确上升到“个体存在之本质”或“深层身份认同”的高度,有点可惜。

暗廊与迷宫

多语言动画片《红》的媒体曝光度比较高,而我没把它列在最高档,或许会令一些朋友们感到意外。这部短片呈现了一群普通人在红绿灯那里等待过马路的片刻场面,算是挺有概括性及代表性的狮城市井众生图,但意趣也仅限于此。它看起来很“本土”,结尾却出现在新加坡相当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急躁的国人在等待亮绿灯时,不可能不“按钮”!),美中不足。许多观众看了《红》之后,心头萦绕不去的一个问题恐怕是:在现实中,那位自成一道风景,人人都有印象的,即兴唱着歌儿在街头卖纸巾的女士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我喜欢《喽》的幽默和诚意。《喽》毫无野心,纯粹是动作搞笑片,根本不去硬撑“深度”,但又不自甘堕落,避免了低俗恶趣。它的场景最单一,基本上只是让一群人在一条暗廊内激斗。它刻画黑帮小喽啰不愿为老大白白送死的两难,将暴力极端化,从而使其荒诞化、喜剧化,调侃了黑帮片的俗套。一言以蔽之,就是好笑!只不过,演员可能人手不足,连看上去很普通的女生也被抬出来,充当三两下子就被打死的打手。

《元》跟《喽》截然相反,一头直往“深奥”里头栽。它的剧情不重要,因为《元》纯粹是“电影制作”这一制造“假象”的行为在自我对话,层层叠叠架起了戏中戏,不断带领我们推翻预设和“虚化”眼前的一切,自成一个没完没了的迷宫。它超越有序的理性,所以我们不须要太过执着地去理解它,只须随性领悟,让自己一再为之惊讶就够了。

《元》意味深远地提出了“九层糕”的隐喻,告诉我们吃九层糕不应该横咬,要一层层剥下来享用。一口气看完五部短片,恰恰有如以两种吃法吃“九层糕”的体验,让我既品尝到多彩缤纷的横切面,又有得于每一层独到的视野。本地青年制片人未来的发展,想必会很有看头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