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成本涨收购条例收紧 今年自愿除牌公司料比去年少

根据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发布的公告,有10家公司在今年首三个月除牌,比去年同期多三家。去年全年共有27家公司除牌。 (王彦燕摄)
根据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发布的公告,有10家公司在今年首三个月除牌,比去年同期多三家。去年全年共有27家公司除牌。 (王彦燕摄)

字体大小:

利率上扬且维持在高水平,造成资金成本上涨,今年来本地较少上市公司自愿除牌。市场人士估计,今年除牌的公司数量可能比去年少。

根据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发布的公告,有10家公司在今年首三个月除牌,比去年同期多三家。去年全年共有27家公司除牌。

除牌的公司包括两家没能在期限内完成收购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珀伽索斯亚洲(Pegasus Asia)和诺得力士阿尔法收购公司(Novo Tellus Alpha Acquisition)。

天益(Abterra)、特毅国际(Tee International)、金声能源(KS Energy)和瑞星投资集团(Reenova Investment)都不是自愿除牌。天益和特毅国际皆未能在期限内提交可行的复牌计划,被新交所勒令除牌。

金声能源和瑞星投资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进入司法管理,两家公司于去年经高庭裁定清盘。

目前尚未除牌,但已有大股东出价、打算将公司私有化的有全美世界(Best World International)和伊势丹新加坡(Isetan Singapore)。

企业强制收购条例收紧或令大股东打退堂鼓

若从已除牌的公司来看,辉立证券研究分析师麦敏媚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本地股市自愿除牌的情况已经放缓,并预期今年自愿除牌的数量将减少。

麦敏媚认为,一方面是利率上扬造成融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我国去年通过了公司、商业信托和其他机构(修正)法案,大股东不能再借着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提出全面收购要约,来规避法规。

麦敏媚说:“修正案增加了一些排除条款,使这样的方法不再有效,从而为小股东提供更多保障。我们认为,一些有意将公司私有化的大股东可能因此打退堂鼓。”

FSMOne.com研究部投资组合经理曾德均也预期,今年除牌的公司会减少。他受访时说:“虽然很难预测实际数字,但全球经济状况持续改善,公司除牌的数量有可能会减少。”

尽管如此,曾德均认为,新加坡股市,尤其是小市值股,仍然面临低估值、低流动性和投资者不愿投资的挑战。“缺乏流动性、投资者不感兴趣,仍可能会促使一些公司考虑退市。”

本地上市公司数量10年来减少近两成

除牌的公司比新上市公司多,已经造成本地上市公司近年来的数量大减。以今年首三个月为例,只有一家公司新上市。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资料显示,截至今年3月,本地上市公司共有624家。在这之前的10年,即2014年至2023年,本地上市公司数量从775家,减至632家,总市值从将近9980亿元,缩减至大约8020亿元。

关注本地股市的科法斯(Coface)亚太区首席经济师欧韦良受访时指出,全球首次公开售股(IPO)的数量自2019年来,减少了8%,亚太区减少18%,IPO的集资收益更大减44%。

欧韦良说:“利率上升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是影响IPO活动的因素,但另一个主因,也是一种结构性趋势,就是企业更长时间维持不上市,它们可通过私人市场和其他途径集资。

“这些全球趋势影响了新加坡的IPO市场,但市场流动性不佳和缺乏足够的投资者,是长期存在的挑战,这可能会妨碍公司选择新加坡作为上市地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