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百年口述历史 《我们》编织集体记忆

《我们》精选50名退休与前报人的访谈,集合个人经验,构建集体历史。(档案照)
《我们》精选50名退休与前报人的访谈,集合个人经验,构建集体历史。(档案照)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从前身《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百年走来,筚路蓝缕。50位报人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讲述他们所参与的时代,完整访谈已于9月6日早报百年庆时上线,而精选内容编纂成精装书的《我们》,现已在各大书局上架。

《我们》全书400页,分“起(1923-1964)”“承(1965-1982)”与“转(1983-2000)”三章,勾勒本地华文报业历史,最后以后记为“合”。

50位报人中,有近40人是在2022年启动的《联合早报》口述历史计划中接受采访。其他十余人的记忆,则是整理自国家档案馆的录音。《我们》除了重新整理与编辑50位报人的口述访谈内容,也为每篇附上“侧记”,由编者与采访者分享采访背后的故事。

不少采访者与受访者曾经共事,比如副刊退休记者张曦娜与前辈文艺编辑谢克。张曦娜在侧记中谈到了谢克待人以诚,憨直,绝不曲意逢迎,此外他对本地文艺发展关怀至深,尽管1980年代以后不再编文艺副刊,仍保持初心:“我以为,谢克就是新华文坛的活字典,因为他关心,所以关注,对于新华文学的发展因而了如指掌。”

此外,尽管已故报人薛残白的口述历史记录是1986年由国家档案局录制,编辑部仍邀请退休记者区如柏撰写侧记。区如柏曾于1992年采访薛残白、李金泉与蔡建奕,三位在战前投入报业工作的报人。她在侧记中分享,偶尔在牛车水碰到薛残白,对方直率表示要到珠光大厦看电影,是个坦荡真诚的前辈。

谈及采访前报人的感受,区如柏写道:“采访三位报界前辈的工作是最省脚力,也是最省时间的。”

这句话或也是《我们》这本书的精神所在:要了解一件事,就应该听听当事人怎么说,而口述历史是最直接的方式。

书中记录的50位报人包括:战前报人薛残白;从政报人李炯才、成汉通与吴俊刚;文艺副刊编辑谢克、梁明广、杜南发;曾在内安法令下被捕的社论主笔李星可;有战地采访经验的刘培芳、摄影记者陈福洲、校对员邱曼珠;合并后的总编辑莫理光、林任君;报纸高管周景锐、黄锦西;行政助理张润娇等人。

日常易被忽略

本书力求从不同人物的角度,编织华文报的记忆。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在序言中写道:“除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外,这100年间的日常,也是我感兴趣的事。在生活中,轻易被忽略的就是日常,而日常的细微,有时正是支撑起整体架构的重要力量。”

《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也在序中说:“通过这些口述,历史事迹显得更加立体,生动,也更具现场感。”

《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韩咏梅则在后记中写道,口述历史来自于许多的个人记忆,无法单独成为历史全貌,但却是珍贵的史料。“回看过去的历史,这是一种华文报人的DNA。前辈们留下丰富记录,让我们做新闻有底气,前辈们守着这份对文化事业的情怀,让我们前仆后继。”

精装本 《我们》除了可在图书馆借阅,现也在大众书局(百胜楼、兀兰长堤坊、纳福坊、大巴窑、淡滨尼广场、裕廊坊、NEX)、纪伊国书店、友谊书斋和友联书局上架,售价为54元(包括消费税)。到ZShop集品店网站https://zshop.zaobao.sg/订购则可获八折优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