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00

学生报 灌溉青苗顶蓝天

早报校园团队负责出版四份学生刊物《小小拇指》《小拇指》《大拇指》和《逗号》,每年也会举办多个面向学生、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活动,全方位服务本地华文教育生态。团队的“大孩子”们:(后排左起)陈佩妏、梁子晴、张晨晖、李会胜、林楉淇、陈立荷、杨漾、陈能端、林思慧、陈慧婷、薛菲儿、林心惠。(前排)翁俐雯、蔡建昇、谢尚怡、陈通文。(梁麒麟摄)
早报校园团队负责出版四份学生刊物《小小拇指》《小拇指》《大拇指》和《逗号》,每年也会举办多个面向学生、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活动,全方位服务本地华文教育生态。团队的“大孩子”们:(后排左起)陈佩妏、梁子晴、张晨晖、李会胜、林楉淇、陈立荷、杨漾、陈能端、林思慧、陈慧婷、薛菲儿、林心惠。(前排)翁俐雯、蔡建昇、谢尚怡、陈通文。(梁麒麟摄)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多年来坚持办学生报,寓教育于新闻,为本地华文教育尽一份力。学生报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制作更多精良的平面与数码内容,与学生们一起成长。

新加坡华社先贤非常重视培养下一代,出资创办学校为寒门子弟提供教育机会,这份倾力灌溉年轻人的信念,也流淌于《联合早报》的血脉之中。

早报多年来坚持办学生刊物,目前设有面向学前教育孩童的《小小拇指》,适合小学生的《小拇指》和《大拇指》,以及为中学生量身定制的《逗号》。它们为各年龄层学童制作丰富内容,希望有助孩子在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时,培养他们对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兴趣。

学生报在内容策划上发挥新闻时事方面的优势,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新加坡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更是与教育部紧密合作,制作配合课程和考试形式的内容,大大提升了学生报在课堂上的使用率。

除了内容,学生报每年也为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举办多个活动。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陈能端指出,良好的语文环境可帮助青少年建立语言信心,让他们更愿意通过华文来消化各种信息,甚至是鼓励他们用华文来创作。

她说:“早报校园团队不仅注重优质内容的产出,也要利用线上和线下的各种渠道,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孩童建立联系。一方面,这是为了打响我们的品牌,成为青少年双语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为新加坡打造蓬勃的语言生态圈,所应该尽到的绵力。”

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陈能端(右)和早报校园主编杨漾。(梁麒麟摄)

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是华文媒体集团2021年成立的新部门,除了投入更多资源把现有的四个学生报办得更好,也推出面向30岁以下的大专生和社会新鲜人的新平台Hey Kaki(嘿卡奇),讨论年轻人关注的话题和趋势。

学生报也顺应大趋势,加快数码化步伐。2018年推出的数码学习平台“早报校园”(ZBSchools.sg)设有语音朗读和词典等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读报作业”栏目也能让学生利用新闻报道进行口试和阅读理解练习,成为许多学校华文课上的好帮手。

学生报寓教育于新闻的方针也获得私企的大力支持和肯定。2022年3月,义安公司捐赠1500万元,为本地所有中学生提供六年的电子报订阅。在这项名为“新闻在指尖”的计划下,学生们可登录早报校园阅读学生报和早报电子版,同时利用平台上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早报校园主编杨漾说:“以前《逗号》主要面向的是订阅这份学生报的学校。自从‘新闻在指尖’计划推出后,团队双管齐下提高早报校园网的能见度,制作周边产品送到学校,让更多没看过《逗号》的中学生更了解这个数码学习平台,吸引他们自主学习。另外,团队今年来也制作了更多视频,以及有互动元素的数码内容,协助中学生消化新闻。”

学生报也在2021年推出《小小拇指》手机应用,收录儿歌动画、游戏和手工制作视频等内容,让家长无论在家或出外都能使用这些资源与孩子互动,在培养亲子关系的当儿激发孩子对华文的兴趣。

学生报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过去,政策上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华语的使用范围,导致年轻一代的华文水平普遍滑落,用什么内容和呈现方式才能让学生喜欢华文,成为华文学生报面对的长期挑战。

华文学生报作为孩子率先接触的本地刊物之一,可说是在培养双语人才的集体努力中打前锋,因此必须时刻关注政策变动、科技发展和潮流趋势等,确保内容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陈能端说:“这些挑战也为我们创造机遇,推动我们做出各种新尝试和打破固有的做法。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优化早报校园平台的用户体验,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疫情的影响与契机

冠病疫情大幅度改变了人们上班和学习的方式,也影响了学生报的线下活动。早报校园团队把危机化为转机,在疫情期间迅速做出改变,推出线上内容继续陪伴孩童学习华文。

早报校园主编杨漾指出,学生报于2020年疫情期间制作了首个线上直播节目《拇指乐学时间》,趁当年5月学校假期期间,通过网络平台鼓励孩子继续轻松快乐地学习华文,也帮助家长拉近亲子关系。

深受师生欢迎、组队来报馆参观交流的新闻前线活动也被迫暂停,团队最终决定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在线上继续推广这一活动,让师生在学校或家里,也能了解媒体的运作。

疫情期间,学生报的标志性活动之一全国华文大比拼也以线上模式进行。杨漾说:“疫情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团队也必须在短时间内决定转换活动模式,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随着疫情影响逐渐褪去,早报校园团队从去年底,逐渐恢复各种线下活动以及与学校的对接。多所中小学师生前来报馆参观,与媒体从业员交流,并了解早报校园对华文教学的辅助。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于2023年6月4日参与《小小拇指》创刊10周年庆生活动,并同多名幼儿园学生在《小小拇指》巨型蛋糕模型前合影。(李冠卫摄)

今年也适逢《小小拇指》创刊10周年。学生报为此在宏茂桥公共图书馆、裕廊和榜鹅区域图书馆,举行为期三个月的庆生巡回展,让学前以及小学低年级儿童近距离认识“拇指家族”的成员,并通过一系列的周末活动,邀请父母和孩子一起以华语度过欢乐的亲子时光。

由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与南洋女子中学校联办的第10届全国华文大比拼,中学组半决赛及中小学决赛于2023年4月29日在Bugis+商场举行,共吸引超过800名公众现场观看。(档案照片)

同样迈入第10届的全国华文大比拼也在阔别三年后,于今年5月恢复实体比赛。杨漾说:“疫情过后,无论是学生们还是老师和家长,大家都对恢复实体赛制感到非常兴奋。科技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面对面的交流、游乐甚至是竞赛,才能让语言学习更好玩有趣。”

联合早报面向学生的产品包括《小小拇指》、《小拇指》、《大拇指》、《逗号》以及线上学习平台早报校园ZBSchools.sg,为处于学前至中学阶段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新闻读物。(梁麒麟摄)

联合学生通讯员:跟着早报成长的孩子们

《联合早报》大家庭成员很多,其中最特别的一组人,应该要属联合学生通讯员。

今年,这个学生记者组织,昂首步入第40年,与早报同庆周年纪念。

40年来,联合学生通讯员是培养媒体生力军的“大本营”,除了文字、摄影工作者,也培养了不少美术设计和漫画作者。

学生在加入这个组织成为通讯员时,不过14岁左右,中学二年级。“早报学生通讯员”这个身份,多少加深了他们与华文华语的连接;而早报和属下的学生报《逗号》,则提供他们抒发想法和发挥才华的平台,汲取成为专业媒体人的养分。

目前在台湾TVBS担任主播和外交军事记者的刘亭廷(31岁),在成为学生通讯员时只有13岁,是当年破例录取的一个。

刘亭廷受访时感慨说,早报是华文精英的聚集地,能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从小得以培养专业的媒体素养,对后来面对竞争激烈的台湾媒体环境,是很有帮助的。

她说:“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做记者。我虽然人小胆大,但要成为媒体人,最重要的还是对新闻的敏锐度和嗅觉,很感谢早报提早培养我这方面的能力。”

当年以“低龄”破例成为通讯员,让刘亭廷深感自豪,她的表现也没让人失望。她不仅坚持访写校园报道,还积极参与娱乐采访和专题写作,以学生身份投稿社论版。

感受到早报前辈的关爱,也是刘亭廷对通讯员时期的深刻记忆。

她说:“每个星期看到自己在早报上的署名,就有很大一份荣誉感,我也很感动于记者和编辑前辈们的照顾,因为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花额外时间照顾学生记者,为我们这些对华文媒体感兴趣的‘小朋友’,提供环境和条件,还有尝试的机会,比如派我们去采访艺人和筹划有深度的专题等等。这就是早报的传承精神,让我觉得很感动。”

在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庆祝40周年之际,刘亭廷为自己曾是活跃的通讯员一份子感到骄傲,她笑说:“当年我对通讯员的活动,比自己的学业还认真,(这段经历)也造就了现在的我。”

同样在早报学生通讯员大家庭里找到归属感的,还有UFM100.3主持人张承尧(35岁)。

“回想起来,那时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又喜欢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搞活动,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报馆,很有意思。”

成为早报学生通讯员,也是张承尧生命中的一个转捩点,让当时刚从台湾来本地念书的他,能快速融入本地生活;而报馆则成了他的另一个“家”。

张承尧说:“中三中四时,花在通讯员的时间比在学校多,而且一到周末就搭地铁来报馆,那时只有两条地铁线,但乐在其中。”

如今,张承尧在本地广播界稳扎稳打做出了一番成绩,他说,因为成为通讯员而提早接触了媒体环境,是加速自己学习的“推进器”。

“我(通讯员时期)活跃的时候,报馆还设了电视U频道,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为早报写稿、访问明星、参加电视录制节目,有机会练习自己的口条,都是经验的累积。”

有趣的是,刘亭廷和张承尧在学生通讯员时代见证过传统媒体的巅峰,也参与了传统媒体转型数码的历程。

刘亭廷说:“我们学生时代就在早报接触了数码新闻,所以我很感谢早报在这方面给我的培训和学习空间。”

张承尧说:“这么多年来来,早报依然坚守着对新闻的高要求和专业,身为一名在报馆长大的小孩,我很感动很骄傲。我也想让很多人知道,早报是‘老’没错,但是它一直在改变。”

张承尧祝语:

请继续让我们坐在您的肩膀,眺望更宽广的视野。祝联合早报,百岁快乐。

UFM100.3DJ张承尧年少时,加入早报学生通讯员,让他提前“摸清”了媒体业的运作,协助他日后充满自信的迎接工作上的各种挑战。(档案照片)

刘亭廷祝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办报,万年功德。

感谢《联合早报》的卵翼之恩,祝福《联合早报》在报道着今天、记录着历史的同时,持续鸿鹄展翅、薪火相传,再创下个百年辉煌。

目前在台湾TVBS担任主播和外交军事记者的刘亭廷(31岁),当年加入早报学生通讯员时只有13岁,是当年破例录取的小小学生记者。她表示在早报的专业环境中成长,得以培养出高水准的媒体素养。(刘亭廷提供)

学生报历史

新加坡学生报的发展可追溯到1979年。当年,建国总理李光耀访问台湾期间,接触当地的《国语日报》后获得启发,便安排本地报社探讨创办学生报。数月后,《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分别推出《星洲少年》和《南洋学生》,开始了本地华文报办学生报的传统。

后来的几年里,本地报业因一系列整合出现巨大变化,但依然坚持为广大学生出版学生刊物。1982年,《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合并为一家控股公司。新公司也出版英文报《新加坡箴言报》,并为那些以华文为第二语文的华族学生推出名为《新一代》的学生报,随《新加坡箴言报》发行。

1983年,《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合并为《联合早报》后,出版学生刊物《联合学生》。1988年,早报推出学生杂志《天空》,由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的学生记者创作内容、组稿和排版。

1991年1月,《星期5周报》问世,独立成为一份报纸,向学校发行。随着《星期5周报》渐上轨道,《天空》隔年在出版15期后功成身退。

《星期五周报》从2009年起改名并调整出版时间,转型成为《逗号》。

在2000年至2013年之间,早报陆续为年龄较小的孩童推出学生刊物。2000年1月,以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的《大拇指》问世;2011年3月,早报推出《小拇指》,内容面向小一和小二的学生。2013年,在李光耀双语基金的赞助下,学前幼童刊物《小小拇指》诞生。

至此,《联合早报》也完成了从学前至中学的全面覆盖,针对各年龄层的学生量身打造学生刊物,帮助学生从小培养使用华文华语的习惯。

科技发展推动教学方式的改变,早报也顺应趋势,于2018年推出早报校园ZBSchools.sg学习平台。2022年4月起,《逗号》从印刷版转为全面数码化,早报校园除了提供所有学生报的电子版,也有大量的视频、互动内容等数码资源,陪伴学生掌握华文华语。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