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00

结集成书 不容青史尽成灰

与建国总理李光耀有关的书,是联合早报出版的书籍中最受欢迎的。《李光耀回忆录》的华文版,至今已经重印十几次。(陈渊庄摄)
与建国总理李光耀有关的书,是联合早报出版的书籍中最受欢迎的。《李光耀回忆录》的华文版,至今已经重印十几次。(陈渊庄摄)

字体大小:

报纸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天,周刊是一个星期,月刊是一个月,而书籍可以是很久很久。将散见于报纸上的文章结集成书,是延长这些作品寿命的一种方式,它也是在报上笔耕的文字工作者,开垦的另一个田园。

本地华文报有系统地出版书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5月。当时《南洋商报》率先推出丛书,是中国大陆以外,首家出版丛书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丛书》的起步稍晚,1952年才开始出版包括《摄影入门》《马华小说选集》和《南洋风情画》在内的精装图书。

根据统计,截至新马分家的1965年,以《南洋商报丛书》名义出版的书有56部之多,而如果将《南洋文库》和《南方晚报》副刊选集等统计在内,那《南洋商报》在这18年间总共出版了超过150种书籍。

以1962年出版的《新加坡史话》为例,这本列为“南洋商报丛书第55种”的208页32开平装单行本,收集了1949年起在《南洋商报》担任编辑的曾铁忱,在综合副刊《商余》上发表的20篇有关新加坡历史的文字。《新加坡史话》出版之后大受欢迎,在48小时之内即告售罄。

出版成书 让新闻资讯沉淀成营养资讯

1988年报馆和胜利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联合早报》丛书,也在总论中谈到报馆出版书籍的意义:“每一天,我们都从报章中汲取不同的资讯,认识社会新事物和新趋势;然而,在这种日新又日新的前瞻性期待中,如果我们能调整角度,回顾这些每天都从眼前掠过的资料,或许会讶然发现,这些新闻性资讯其实已沉淀成一种宝贵的经验记录,一种足够回味、警惕或者参考的营养性资讯。”

在新加坡的冠病疫情有序进入地方流行病阶段之际出版的《战疫勇士——新加坡之道》,则通过早报采访团队的笔触记录全国抗疫的过程,以及专访哈莉玛总统、李显龙总理和多位部长,剖析新加坡如何在疫情迷雾中做出艰难抉择,也记录各个领域抗疫勇士如何在瞬间变化的疫情中突围。

《战疫勇士——新加坡之道》收录内阁部长自己的抗疫历程,还有前线人员一步一脚印的故事。(焦点出版社提供)

用翻译搭建桥梁 增进不同文化了解

翻译在不同语言之间搭建桥梁,让人们接触到以自己不通晓的语言记录下来的资讯,也能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

早在1950年代,《南洋商报》就有出版翻译作品,比如1953年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主笔与前主编达文波(Russell Davenport)等合写的《美国在演进中》(USA The Permanent Revolution)。

这部中译本虽然只是原著的节选,但译作能在原作问世的两年内就在新加坡出版,足见当时出版业之活跃,以及人们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浓烈兴趣。

《南洋商报》出版的译作也不局限于将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介绍给读者。夹杂史料和神话传说的《马来纪年》,涵盖马六甲苏丹国600多年的历史,是马来文献中仅有的史书,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地历史学者许云樵的《马来纪年》译本,最初的版本是在1954年由《南洋商报》出版的。

到了1960年代后期,我国的教育制度发生变化,规定每个学生都要修读第二语文,而且华校的英文教学分量,以及英校华文教学的比重都逐步增加,最终让双语政策成为本地教育的基石。

这个时候的报馆开始出版一些双语对照的书籍,《星洲日报》也为了鼓励英校生以华文写作,出版过《英校小学生作文选》一类的学生丛书。

为了鼓励英校生以华文写作,《星洲日报》也出版过《英校小学生作文选》一类的学生丛书。(陈渊庄摄)

到了最近几年,本地出现名人传记热潮,市面上陆续出版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的授权传记《高难任务》和《登高望远》、先驱机师何永道的《飞虎情缘:何永道回忆录》,以及前外交部长杨荣文的《凝思集》。

这些作品原本都以英文出版,但在隶属报馆的焦点出版社运作下,都有了中译本问世,向华文读者推荐这些好书。

焦点出版社也同华文媒体集团学生报《逗号》合作,将《飞虎情缘:何永道回忆录》的部分内容改编成六集的漫画系列,让更多学生了解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飞虎队作战的传奇机师。

除了英译中的作品,焦点出版社近来也有书籍的中英文版同时出版。义顺集选区前议员李美花的自传《从胶园到国会》,中英文版总印量1万2500本,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售出超过8500本,而且中文版和英文版在2022年的“大众读者票选好书”活动中,获得双料冠军。

以中英文同时出版,前国会议员李美花的自传《从胶园到国会》大受欢迎,图为李美花2022年6月4日在国家图书馆发布新书时,为读者签名。(档案照片)

此外,焦点出版社也把华文报的内容翻译成英文,让英文读者认识华文报的内容。2021年出版的《消失了的过街小贩》(Early Hawkers in Singapore: 1920s to 1930s),汇集了《联合晚报》特约漫画作者张洋1987年11月至1988年中在报上发表的漫画系列,描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街头小贩的风貌。

书中的128幅漫画以简练笔触描绘当年新加坡街头的流动小贩,每幅插画也都配上文字描述,给当年的小贩文化做了很好的记录。

建筑与城市历史学者赖启健是这本书的译者,他也配合出版撰写张洋漫画导论和新加坡小贩文化的研究绪论,从不同角度帮助读者欣赏这一系列作品。

英文版《消失了的过街小贩》,结合了建筑与城市历史学者赖启健的英译,以及《联合晚报》特约漫画作者张洋的漫画。(焦点出版社提供)

也出版英文书 让人们了解华文报丰富内容

目前,新报业媒体的出版业务由属下子公司焦点出版社负责。焦点出版总编辑何雪芬受访时说,《消失了的过街小贩》不止印刷一次,受到读者很大欢迎。“我们做这些书就是想让英文世界的人也了解,华文报其实有很丰富的内容。” 

本地政治书籍是《联合早报》出版的强项,尤其是与建国总理李光耀有关的出版物。华文版《李光耀回忆录》上册1998年出版,截至2020年5月已经再版13次,下册2000年出版迄今,也再版12次。

《联合早报》和华文媒体集团旗下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ThinkChina),2020年也在新加坡和中国建交30周年之际,从建国总理李光耀33次访华以及中国改革开放领导人邓小平1978年到新加坡访问的珍贵画面,出版双语图片集《奠基人足迹:新中建交30年》。

配合新加坡与中国建交30周年而推出的双语图片集《奠基人足迹:新中建交30年》非常受欢迎,一推出就卖出2000多本。(档案照片)

这本书非常受欢迎,一推出就卖出2000多本,几乎是刚举行过发布会就开始筹备第二次印刷。

何雪芬说,李光耀先生的影响力不局限于新加坡,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看他的书。今年是李光耀冥诞100年,许多人还是对他的书感兴趣。

她说:“还有人问我们要不要再出《李光耀回忆录》,所以我们也会继续再印。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常青书。有人曾问我做报纸和做书的不同在哪里。就是报纸的生命周期是一天,但是书历久常新,二三十年后还会有人要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