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要在新加坡 感受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字体大小:

台湾自然写作作家刘克襄将参与新加坡书展,他说他要花一天走新加坡的绿色步道,感受新加坡这座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陈宇昕/报道

新加坡书展主讲作家①

深度旅游台湾多年,自然写作作家刘克襄将参与新加坡书展,与读者揭开台湾不为人知的面纱。

台湾近年自然写作兴起,刘克襄笔耕多年,可说是台湾自然写作的先驱及代表人物。前年他出版《四分之三的香港》,从台湾写到香港,就两地作有趣比较。他日前接受联合早报长途电话访问时说,这次参与书展,他也希望能够结合他在新马的经验,比照台湾,与读者交流心得。

刘克襄说,相对于中国大陆,台湾的自然写作发展更早,写作者也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或是因为台湾在环保和环境议题上有较强的意识,民间也有不少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在推动相关知识。

自然与城市的对话

古人写景抒情,当代作家面对自然写作,其核心是什么?

对此,刘克襄说,自然写作的核心其实不外乎:对生态环境的关怀,以及个人因景物有所抒怀。更重要的是,自然写作是自然与城市的对话。

刘克襄认为,虽然台湾环保意识成熟,对相关议题也很敏感,但这不代表破坏已经停止了。

刘克襄1957年出生于台湾台中,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多年,著有《11元的铁道旅行》《15颗小行星》《两天半的面店》多部诗集、散文集、小说及游记。

这些年刘克襄走遍台湾东西南北,进入山区乡野,探索自然体验各地民情。有人说旅游是对一地文化一地生态的慢性破坏,但刘克襄认为旅行者还是能够选择友善的旅游方式,一种方法是直接刺激地方经济,另一种方法则是在旅行中做深刻反思。而他的方式就是观察与写作。

对新加坡感兴趣

近年台湾开放中国大陆游客访台,许多游客涌入台湾各大景区,刺激当地的经济。刘克襄认为,无论好坏,陆客进入台湾的现象,能引起人们更好的反思。

刘克襄曾几次转机途经新加坡。他说,他一直以来都对新加坡很感兴趣,尤其是这座岛屿缺乏自然生态,但新加坡仍致力绿化。他这次来新加坡,想要花一整天走新加坡的绿色步道,亲身感受一下新加坡这座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讲座:你还未遇见的台湾

主讲人:刘克襄

日期:6月4日(星期六)

时间:晚上7时至8时30分

地点:新加坡书展主舞台(新达新加坡会展中心401与402展厅)

新加坡书展主讲作家②

刘梓洁:创意越用越多

对台湾作家刘梓洁来说,编剧是职业,写小说是志业。

她说,创意很神奇,是一种越用越多的东西。

陈宇昕/报道

《父后七年》让台湾作家刘梓洁获得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及金马最佳改编剧本奖,也让更多读者接触到她的作品。不过,她更钟情的,却是小说创作。

刘梓洁生于1980年,毕业自台湾师范大学,曾担任编辑、文案设计与记者,现为职业编剧。著有散文集《父后七日》《此时此地》与短篇小说集《亲爱的孩子》《遇见》。

来临的新加坡书展,是她首次到新加坡,为读者分享小说家与编剧的创作人生。

作品只有好坏

刘梓洁接受电邮访问时说,散文是她比较不擅长的文类,她形容自己发表的游记、随笔、评论更像是“杂文”。她认为文类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作品只有好坏。

“能不能写好,与写作者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有关,我叙事的方式还是比较小说式的。我读过许多诗人写散文,瑰丽又有意境,也许诗人更容易成为好的散文家。”

对刘梓洁来说,编剧是职业,写小说是志业。不知她在长期的文字工作中,会不会出现创作疲劳的状况或创意耗损的现象?

她答:“也许是记者、文案、企划等工作的训练,我对文字没什么‘包袱’。也就是说,我会分得比较清楚,现在手上的东西是‘for what’,如果这不是个人作品,我不会在一些牛角尖上纠结。例如剧本,最终是要让演员及剧组人员工作顺畅,让影像达到最好的效果,那么就要以整体考量做弹性修改。如果是小说,自由度就很大了,因为打出来的文字就是作品,必须再三斟酌拿捏。

“至于创意,与其说耗损,不如说在工作中继续培养。创意很神奇,是一种越用越多的东西,特别是与相熟的导演、编剧一块儿工作,互相激荡,很多东西是这样出来的。”

散文《父后七日》写父亲逝世,写人死后一道道繁琐的殡葬礼俗,一连七日从入殓到出殡,仪式性的荒谬几乎压倒亲情感伤,让伤痛抹上诙谐色调,直到许多日子过后,叙事者才终于哭出来。

散文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刘梓洁亲自改编,并与王育麟共同导演。电影除了在第47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演员吴朋奉也获最佳男配角。电影也在第12届台北电影奖中,夺得最佳编剧与最佳女配角奖。

《亲爱的孩子》同名小说则写一个近中年的,渴望生孩子的单身女子的爱情与肉身欲望,以及一切愿想的落空与痛苦。

口语也要精雕细琢

刘梓洁的文字生活化,灵动,简洁,混杂着书面语、口语、方言。台湾作家陈芳明2006年在评审林荣三文学奖时就指,刘梓洁的文字挣脱枷锁,突破许多禁忌,开启散文书写的全新版图。

刘梓洁说,她比较习惯或擅长口语化的语言。“口语不意味着俗气或粗糙,它一样要经过精雕细琢的。它考验著作者的幽默感与美感,以及对文字的掌握度,口语必须自信自得。我不太读‘美文派’的作品,倒觉得现今写作者最大问题不在偏离口语,反倒是企图向口语靠拢时,自己掌握不了,或不够有自信,便生出了怪异的别扭文字。”

写作时“封闭”最重要

刘梓洁习惯在安静、熟悉的地方写作。在家,她吃过早餐开始写,中午自己动手做简单的午餐,吃完了继续写,一直到傍晚。出门旅行的话,她的写作阵地则搬到旅馆。

“我觉得写作时‘封闭’是重要的。”

那么写作时会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理想读者呢?

“我不会设定。”刘梓洁直截了当地说,“但希望他是个敞开心胸、觉得什么都好玩的包容又直率的人。”

讲座:小说与编剧的双重生活

主讲人:刘梓洁

日期:6月5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3时至4时30分

地点:新加坡书展主舞台(新达新加坡会展中心401与402展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