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把能源危机转化为契机

如今,本地传统电力零售价格已上涨到跟太阳能电力零售价相近的水平,这是鼓励消费者转而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机遇。(海峡时报档案照)
如今,本地传统电力零售价格已上涨到跟太阳能电力零售价相近的水平,这是鼓励消费者转而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机遇。(海峡时报档案照)

字体大小:

许多国家的冠病疫情受到控制,加快复工复产,经济开始复苏,加上冬季将至,刺激能源需求上涨,但又受制于节能减排的承诺,导致全球局部地区出现了能源危机。虽然短期内能源价格可能因为个别国家的疫情反复而波动,但长期而言,既然国际社会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加紧发展可再生能源。

虽然每当国际能源需求上涨时,能源生产国必然把握机会推高油气价格渔利,但摆在我们眼前的更迫切问题,是能源可持续性的挑战,而不全然是国际能源供需的失衡。

在化石能源当中,烧煤和石油发电造成严重污染,天然气则相对洁净。因此,下来国际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必然增长,这又促使一些国家转而使用煤炭和石油发电。近期中国多个省份出现供电紧张局面,中国政府为确保经济复苏的步伐,全力推动动力煤的增产和供应,这是最典型的保障能源供应和实现既定减碳目标的矛盾。

德国也面对类似挑战。2011年福岛核电事故后,德国弃用核能,必须重新依赖化石能源。随着经济复苏,德国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也上涨。如何按既定日程实现减排目标,德国乃至欧洲国家必须谨慎行事。

这凸显了能源可持续性的为难之处。化石能源会枯竭,也会制造温室气体,加重气候变化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选择。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寄以厚望的替代品,但现实是它无法满足人类活动对能源的需求。工业革命以来,加上全球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已大到足以在几十年内毁灭地球自然环境的地步,也大到难以在几十年内找到一种足以取代它的选择。毕竟洁净能源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不比化石能源,难以满足一些大国对能源的需求。

一个值得国际社会重新思考的也许是核能。虽然在福岛核电事故后,核能面对诸多安全方面的质疑,但它是人类在中短期内能较有效解决碳排放,又具备高生产效率以满足需求的选择。

一个人的绿色出行和饮食选择等,无助于节能减排,但如果几十亿人一起改变生活习惯,必然有正面影响。反之,毫无必要的消耗能源趋势,是应该发声反对的,例子如目前越来越多人从事的“挖矿”活动。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单单是挖掘比特币产生的排放,就足以在短短30年内将全球暖化推高到2摄氏度以上。中国刚宣布全面禁止比特币挖矿,动机之一就为了堵住这一“能源黑洞”。

另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例子是最近越来越火热的太空旅行了。就碳排放而言,普通客机一趟跨大西洋航程大概是每个乘客1.6吨,这已差不多是印度一个居民的全年排放量;火箭每次发射载四人左右,排放则高达200至300吨,也就是人均50至75吨。一旦太空旅游发展起来,排放可以很惊人,而且不仅限于二氧化碳,还有其他会危害大气层的排放。

虽然目前太空旅游的总排放量不能与航空业相提并论,但飞行至少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因为人须要面对面交流、完成一些工作。太空旅游只是满足一小部分富豪的几分钟刺激体验和炫富心理,对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实质贡献。那些积极竞赛开发太空旅游的巨富如马斯克、贝索斯、布兰森等,与其将资源投入太空,不如投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研究,长期而言对人类文明的存续意义更大。

新加坡也面对能源可持续性的挑战。最近国际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部分电力零售商退市,一些消费者受到影响。如今,本地传统电力零售价格已上涨到跟太阳能电力零售价相近的水平,这是鼓励消费者转而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机遇。但长期而言,因为土地有限,太阳能发电只能是辅助,无法成为我们主要的供应源,向其他国家买电应是方向之一。

此外,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能源消耗大户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数据中心。新加坡作为航空业、航运业、全球数码网络等区域枢纽,在这里设立数据中心有其必然性。我们要发展数码经济,也需要更多处理数据的设施。不过,考虑到数据中心超高能源消耗,当局两年前暂停批准新的数据中心建设。未来要如何平衡各个领域对能源的需求和落实减排目标,非常考验我们的智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