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谨慎思考如何提升我国蔬菜供应

字体大小:

新加坡正在推行“30·30”愿景,即在2030年生产足够农产品,满足我国三成的营养需求。这其中一环就是要大力发展本地蔬菜的生产,目标是年产量能达到需求量的10%。

根据《联合早报》5月19日报道,本地去年蔬菜海鲜产量双双下降,农场减少三家,粮食进口来源增至183个。其中蔬菜生产量减少了15%,原因之一是本地生产的蔬菜不受消费者青睐。

邻国的主要蔬菜生产基地都处于高原地带,日常温差有助于生产鲜甜的各类根、茎、叶的蔬菜。本地生产的蔬菜,则纤维较粗糙,细嚼无味又黏牙。况且,本地生产的蔬菜虽享有当局某种形式的生产津贴,但在价格上还是没有优势。这些因素造成了消费者对购买本地蔬菜的意愿不高。

从国家粮食保障的战略部署着想,当局出台了各种优惠措施与投资发展津贴,促成不少原本土耕菜农,改以高科技为主,利用室内水耕培植法在“工厂”生产蔬菜。可惜的是,参与者都避重就轻,选择培植比较能“耐”的蔬菜,国人喜爱食用的叶菜种类率则较为稀缺。蔬菜的保鲜期短,产品的质与量都容易受到难以捉摸的气候影响。加上我国营运、物流的费用较高,土地更是寸土如金,作为商品的价值是相对较低的,也无法大规模生产,以达到一般农业的经济效益。这些“不可为”的天然因素,当局须加以正视,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才能确保国家投入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