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前大使吴建民 与 《环球时报》 “交手”

字体大小:

中国早点

北看记

hanyh@sph.com.sg

“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案”的话题还在延烧,中国舆论界昨天出现另一个小热点。温文儒雅的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上个月30日重返外交学院,对校内外师生进行讲座,一次调子积极正面的演讲,也引起一场口舌争议。

从网上流传的讲座笔记看,吴建民主要阐述三个主要观点:一、中国要消除封闭的惯性,警惕封闭的思维,保持开放以准确认识世界;二、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发展;三、中国的外交战略要坚持不扩张、不称霸、不结盟。

吴建民多年来一直扮演“亲善大使”的角色,也许因为太温和,未必引起很大关注。不料,他这次坦率发言,在谈到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时,岔开说了几句话批评《环球时报》的话,引起争论。

吴建民当天批评《环球时报》经常发表“很极端”的文章,该报主编胡锡进把世界讲得“一塌糊涂”,眼睛里没有全局,看不到世界大势,“很有学问,但是搞不清楚状况”。

昨天中午,胡锡进通过微博进行反击,反击的文章大约1200字,有意思的是,该文通篇找不到针对吴建民的具体观点——准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等的批驳,而集中在质疑吴建民该不该批评媒体发表与“外交部基调”不太一样的文章。

胡锡进指吴建民代表了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认为媒体“插嘴”外交完全是添乱,吴建民本人对《环球时报》投稿,却反对该报刊登与他相反的观点,此举与民主多元的时代精神不符。但他承诺,会继续视吴建民为《环球时报》很重要的作者,继续展示更多人的视角。

截至昨晚,网上未见吴建民的再反击,这可能有违吴建民一贯温和的形象,他或许也无可反击,因为胡锡进并没有围绕观点展开辩论,对时代主题提出与吴建民不同的解读,而仅是把矛盾点聚焦于媒体对外交课题有没有置喙空间。

这倒是很巧妙的一次焦点转移,《环球时报》抢占了道德高地,如果再反击,吴建民大概会更深地被扣上“旧思维”的帽子。只不过,《环球时报》在谈到言论自由等问题时,经常主张“言论自由在全世界都是有边界的”,那涉及外交课题的文章,是否也有“边界”?媒体为了追求受众阅读的快感,又不得危及体制,就找其他话题作为文章,以“外国”作为攻击的靶子,渲染对外关系紧张,长远而言是否有利于中国本国利益与世界和平发展,还是限制了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空间?

这都值得讨论的问题,也是吴建民对《环球时报》进行批评的依据,可惜胡锡进没有接招,而是以“民主多元”为保护罩与进行反击。

无论如何,被胡锡进高举“民主多元”的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经过这次论争,应该有更多人注意到吴建民精辟的见解,例如他在讲座中批评,现在很多人还有“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总想着打一仗——美国打不过,菲律宾可以打啊?完全搞错了时代。”

他提醒人们不要悲观,中国需要有强大国防,但是怎么看待世界形势,是另外一个问题。至于中国外交是否太软,吴建民说:“软硬都是手段,哪个难?软难。硬,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脚,这三岁小孩子也会,没有难度。讲道理,谈判,软实力,这个很难——首先别人要喜欢你。”

4月看到吴建民的讲座笔记,予人如沐春风的舒畅感。中国领导人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这话固然不假,但诉诸硬实力始终是最差的选择,这个观点应该成为中外各方坚定的共识。网络上,有中国网民赞许吴建民君子坦荡,也有人痛骂他“没骨气”,但是这样的声音在中国传播,既有必要,也确实体现了中国言论的多元与进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