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兴起 马国华教迎竞争

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向来以学术表现见称,图为吉隆坡中华独中校舍。(档案照片)
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向来以学术表现见称,图为吉隆坡中华独中校舍。(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及私立学校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受到当地华人的青睐。马国华文教育人士审视这一新趋势后认为,随着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平衡教育,华教机构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与评估方式,可能会逐渐流失学生来源。

根据马国法律,政府有义务为公民提供六年的小学教育,以及五年的中学教育。过去几十年,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接受免费教育。

其中,华人家长通常把孩子送到以华文教学的国民型华文小学(简称华小),或以马来文教学的国民小学(简称国小);孩子升中学,可选择到国民中学(简称国中),或民办的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

随着经济能力提高,如今越来越多家长在为孩子规划教育时,把国际学校及私立学校纳入考量。

马国的国际学校教育在2010年代初开始兴盛。马国政府在2006年以前曾规定国际学校只可招收10%的本地学生,但为了与区域国家竞争,教育部2012年解除这项限制,加上经济和第二家园计划吸引大批外国人定居,为国际学校蓬勃发展奠定基础。国际学校的数量在10年内增加了两倍,从2012年的70所增至2022年的209所。

国际学校主要采用欧美教育制度,以英文为教学语言。大部分国际学校也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课程。

除了国际学校,近年兴起的还有私立学校。私立学校采用马国教育部的课程,主要以马来语授课,但采取小班制,教学设施也比公立学校完善。部分私立学校提供额外的外国课程,或者把华文列为必修科,作为卖点。

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兴起,对华小及独中的影响最大。当越来越多华族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意味着到华小上学的学生减少,独中的学生来源也跟着减少。

华小与独中强调课业 造成学习压力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安焕然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华小和独中的最大竞争对手不再是国小及国中,而是私立学府。数据显示,跟其他源流的小学相比,华小的转学生人数最多,都是转到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马国共有224所国际学校、136所私立学术中小学以及60所独中。国际学校有超过7万名学生,本地学生占六成,当中以华族学生居多。

马国大部分国际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校园教学设备完善。图为位于雪兰莪州蒲种的莱佛士亚国际学校。(受访者提供)

安焕然认为,现在的家长更重视英语及国际视野,推动了对国际学校的需求。此外,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较生动,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创意思维,获得许多家长的认同。

“相反地,华小和独中着重学生的纪律,沿用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强调课业及考试分数,往往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家长不忍心,只好让孩子中途转学,或从一开始就选择国际学校或其他私立学校。”

安焕然担心,如果华小及独中不再是华人的首选,华教精神的传承可能出现断层。

他认为,国际学校及私立学校都是跨族群的求学环境,“欠缺民族意识的灌输,孩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华社的关怀将被削弱”。这对马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和传承可能造成冲击。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署理主席陈友信多年来推动华文教育,也在雪兰莪州多地开办国际学校。在他看来,华小和独中与国际学校是全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各有优势及学生来源,未必直接竞争和互相冲突。

陈友信受访时说,国际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华小在郊区仍是许多人的选择。独中的学费也较国际学校便宜。

据了解,私立学校每年的学杂费约1万令吉(约2850新元),国际学校的学杂费则介于2万至7万令吉。据补习教育平台“30网校”的统计,雪兰莪、吉隆坡和柔佛的独中每年学杂费和课本费等约6000令吉,如果住宿则需要5000至8000令吉的额外费用;其他州的独中费用较低。尽管本质上都是私立学校,但独中的费用低于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因为独中一般还依靠马国华社的捐助。

家长:教育多元化提供更多选择

对许多家长而言,教育的多元化不是坏事,因为孩子在升学路上有更多选择。

在雪兰莪州做生意的陈莉娟(51岁)有四个年龄介于15岁至23岁的孩子,他们都在华小完成六年的小学教育,中学则选择不同的学校:长女到独中升学,次女上国际学校,两个儿子目前在国中就读。

陈莉娟受访时说,她是根据孩子的能力和个性为他们挑选学校。长女的华文能力强,独中提供有规律及竞争的求学环境。次女的身体较弱,他们不想给她太大的压力,外国课程能让她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两个儿子在国中可以更好地掌握马来文,并学习与不同族群的孩子相处。

她坦言,华小及独中的课业繁重,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却步的原因。“一些父母不会华语,孩子如果到华小或独中念书,家长很难指导孩子的课业。此外,国际学校也有华文课,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须掌握简单的华文就足够了。”

独中进行教育改革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变,马国教育部和独中也对各自的教育体系作出改革。

为了减少对学业成绩及考试的依赖,教育部2021年废除小六评估考试(UPSR),隔年废除中三评估考试(PT3),改以课堂表现、体能及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马国教育部在2021年及2022年,先后废除了小六评估考试(UPSR)及中三评估考试(PT3)。(马新社)

董总执行长梁胜义告诉《联合早报》,董总2018年推出教改蓝图,针对独中的课程、考试、课外活动和师资等进行为期10年的改革。

董总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教总)是主导华小和独中教育发展的领导机构。

梁胜义坦言,独中早年的学习环境确实较高压,几乎“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功课也很多。“如今,独中采用更接近西方教育的评估架构,一年只有不超过四次大考。校方也将学生平日的作业成绩、课外活动及其他技能,算进学生的整体表现。”

他认为,国际学校大幅增加,并未对独中造成严重影响。“这几年,吉隆坡巴生谷一带的八所独中招生名额都爆满,必须婉拒三四千名学生,这证明国际学校没有抢走独中的学生来源。”

梁胜义指出,华人的生育率低导致人口下降,才是华小及独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他说,教育百花齐放是良性竞争,只要是认真办学都值得嘉许。“无论是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优质的教育最终会让孩子受惠,进而提升马来西亚的人才素质。”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