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庆60周年 三幕“武剧”回顾发展历程

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庆祝60周年,通过三幕别开生面的武术演出,介绍惠华的发展经历。(李冠卫摄)
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庆祝60周年,通过三幕别开生面的武术演出,介绍惠华的发展经历。(李冠卫摄)

字体大小:

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庆祝成立60周年,展望未来的同时,也通过回顾60年来的发展历程,自我提醒要再接再厉,传承奋进,朝另一个甲子迈进。

成立于1963年的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是一个特别的团体,既是武术社,也是宗乡组织,是由福建惠安人发起的,旨在通过习武健身来团结同乡,协助同乡解决困难,发挥群策群力的合作精神。

研究社上周在大巴窑战备军协俱乐部欢喜楼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晚宴,众社员欢聚一堂,别开生面地以三幕“武剧”,刻画惠华如何几经波折从无到有,以及社员们团结奋进的历程。

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社员表演剑术,架势十足。(李冠卫摄)
14岁的盛乐琦表演南拳。(李冠卫摄)
17岁的刘耀慷表演南棍里的背棍旋风脚。(李冠卫摄)
12岁的谢君隆表演武术动作“旋子”。(李冠卫摄)

第一幕是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刻苦耕耘期,有少林一枝梅的训练场景、北狮走球和南狮表演,还有惠安华乐队演奏。第二幕的背景设在1990至2000年,展现了惠华扎实的传统武术根基。第三幕是2000年之后的发展,惠华通过竞赛武术体现出社员精诚合作,热爱武术的核心精神。表演时,舞台背景不断投影惠华在不同时期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象征惠华一路走来的变迁与发展。

这三幕“武剧”由惠华武术顾问柯炳辉和总教练郭钧旸精心策划,经过六个多月的辛勤排练,表演者有45人,跨越不同年代,从六岁到60岁,大多数是青年和儿童。

为周年庆出版特刊 收录15名惠华人精彩回忆

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60周年特刊《我的惠华故事》,收录了通讯资讯组主任连金水(左起)、副监察组主任连复德 、副社长黄初远 、社长陈崑玉 、康乐资讯组副主任曾修维 、国术顾问柯炳辉和总务曾应亿与惠华的渊源和回忆。(李冠卫摄)

为庆祝60周年庆,惠华也出版特刊《我的惠华故事》,收录15名惠华人的精彩回忆。主编连金水告诉《联合早报》:“这本特刊跨越年度长,内容涵盖人物多。这15名惠华人来自研究社的各个不同领域,除了监执委,还有收捐员、武术教练、铜乐队指挥等,有两三代人的故事,从34岁的总务曾应亿到93岁的募捐推手骆清河,讲述了惠华的发展历程,值得大家细细阅读、慢慢品味。”

说起来,惠华的历史颇有一段故事,发起人林细春是少林武术鼻祖释高参法师的入门弟子,我国武术界的先驱人物,武艺高超,为惠华培养了好多杰出的武艺人才。

惠华成立初期,原租用庐江何氏公所来活动,随着社员激增,需要更大场所,于是发动筹款集资,终于在道拉实街(Tras Street)置业。有了自己的会所后,惠华武术水平精进,后来还成立了西洋铜乐队(1994年解散)和狮团。1970年代,惠华迁入芽笼29巷的惠安大厦,目前有300多名会员。

88岁的副监察组主任连复德曾任惠华的收捐员,他在特刊中回忆道,他接手这份工作时,月捐是一元。收捐员没有固定薪水,但可抽佣15%。他当了收捐员三年多,见证惠华会员最多时有1110人。

总务曾应亿也记得父亲年轻时,经常到惠华位于道拉实街的会所活动。他们一家后来到文莱发展,2000年代后回到新加坡,2018年父子俩双双加入惠华成为社员。

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庆祝60周年,主宾是惠华社务顾问、武吉班让区议员连荣华(后排右六),右七是社长陈崑玉。(李冠卫摄)

惠华这60年来的发展,见证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惠华社务顾问、武吉班让区议员连荣华在晚宴上致辞时,寄望惠华能与时俱进,配合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善用已实施的对外开放、不分种族和籍贯方针,海纳百川,主动争取人才和学习交流的机会,适时吸收新血,不断自我更新,避免脱离主流而被边缘化。

社长陈崑玉说,过去一年多惠华完成了几项重要改革。“第一是加强组织,在前任社长许森福带领下,完成修改章程工作,精简团队,让队伍年轻化。第二是开拓交流,设立惠华网络平台,拓宽与年轻人的接触和沟通。”在总务曾应亿的协调与沟通下,去年惠华也加入了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希望借助这个管道与全国华社有更多联系。

展望未来,陈崑玉指出,惠华将不断引进新血栽培接班人,组织一个充满活力和包容的团队,继续开放门户,强化教练团来发扬武术,并善用新媒介与年轻人沟通,扩大合作伙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