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俚间”转型联谊社 延续华社互助精神

仁和联谊社名誉委员颜添成(前排左起 )、周清雄、永久名誉社长兼社务顾问蔡锦淞、蔡成宗,以及时任会长蔡国安出席联谊社第42届奖学金暨第34届华文成绩优异奖颁奖典礼,与得奖学生共聚一堂。(仁和联谊社提供)
仁和联谊社名誉委员颜添成(前排左起 )、周清雄、永久名誉社长兼社务顾问蔡锦淞、蔡成宗,以及时任会长蔡国安出席联谊社第42届奖学金暨第34届华文成绩优异奖颁奖典礼,与得奖学生共聚一堂。(仁和联谊社提供)

字体大小:

估俚间是早年苦力合宿的地方,也是由驳船业者所组织的业缘乡团,铭刻着南洋华人的奋斗史。随着时代变迁,往昔的估俚间,有者转型为联谊组织,和其他宗乡会馆维系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至今仍然举办活动,力抗时代洪流中逐渐沉寂的趋势。

新加坡仁和联谊社的起源,可追溯到1910年代,彼时由十余人设立东兴社,寓意“东石兴起”,后在1920年改名为仁和轩。

1977年是本地估俚史的分水岭,“十年清河计划”标志着驳船运输业的没落,估俚间也纷纷另谋出路。仁和社正式注册为“新加坡仁和联谊社”,并在隔年购置新会所,长远地解决租约烦恼与租金开销。

仁和联谊社目前主要发挥的社会功能,与本地多数华人社团相似,即联络社员情谊,援助社员,为社员谋福利。社长蔡建才受访时说,为推动母语教育,联谊社在1990年首创社员子女华文成绩优异奖,在华社团体中具有前瞻意义。“这是为了鼓励社员子女学好华文,发扬华族优良传统文化。”

颁发奖助学金给社员子女 鼓励新一代努力向学

联谊社每年也颁发中小学奖助学金给社员子女,以鼓励和资助青少年努力向学,学有所成以贡献国家社会。敬老度岁金的设立,如遇长辈逝世,社员多前往慰唁,充分发挥互助互爱的精神。

此外,仁和联谊社向来与跨国宗亲维持密切关系。清朝初年以来,众多东石人远渡南洋谋生,在各地成立多家仁和公所、联谊社等组织。1980年,联谊社和马来西亚江沙仁和公所、吉兰丹仁和音乐社、太平仁和公所,以及太平仁爱音乐社,合称“新马五仁”,轮值主办联谊座谈会,且因菲律宾、澳门和中国东石同乡组织的加入,扩大规模举办“亚洲仁和联谊座谈会”。目前,仁和国内外成员已有13家组织。

蔡建才说,为了联系乡情,每届亚洲仁和联谊座谈会,都以“同饮龙江水、仁和一家亲”为交流契机,加强传承“仁和一家亲”精神,团结乡谊。

与同安会馆同宗同源的宝兴联谊会,现任主席林进展是同安会馆文教股股长。它的前身宝兴估俚间,是福建井头村林姓乡亲的估俚组织。虽缺乏文字记载,无法确认宝兴估俚间的具体成立年份,但根据宝兴会所现存的光绪乙未年(1895年)麒麟香炉,略可推算它拥有百年历史。南来移民以此为基地,从事船运为主,大半岁月在船上摆荡,没工作时寄居估俚间,安身立命。

73岁的林平仲是宝兴联谊会的第三代会员,展示当时从事驳船业的“镇间之宝”鲨鱼剑。(李冠卫摄)

行业走入没落 会员转行仍相聚联系情感

73岁的宝兴联谊会老会员林平仲受访时说,1963年后驳船业走向没落,许多会员只得改行,但仍然以宝兴为联系站,空闲时齐聚一堂,谈心搓麻将。如今会所落户于牛车水组屋店铺单位,仍是会员一同用餐、搓麻将联络感情的地方。

如今,宝兴联谊会每年的主要活动,是在农历九月廿九祭拜同安先祖林希元诞辰,偶尔也和其他宗乡组织合办活动。配合新加坡同安会馆和南洋书法中心在1月26日至28日举办的金融中心迎春展,宝兴联谊会和儒林张氏公会、孙氏公会一同担任联办单位。儒林张氏公会也是同安宗乡会馆,而孙氏公会的发起人孙炳炎是同安人,成立时会员也以同安人居多。

极盛时期人数达数百的宝兴联谊会,如今随时代更替,活跃成员越来越少,作为第三代成员的林平仲坦言,后辈对社团兴致缺缺,老会员逐渐减少是联谊会的现状。

实际上,不少业缘组织已完成社会使命,步入历史,叫人扼腕叹息。例如金门乡团合安摩多舢板联谊社,作为另一家驳船业估俚间,活跃时期热心公益,回馈社会,每年农历九月载送信众到龟屿大伯公庙进香,多次参与义航,即以船资为医院和社区募款。2006年,驳船营业基地从红灯码头搬迁到滨海南码头,联谊社继续运作,直到几年前逐渐沉寂。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