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篇】政府支持不减民间使用不辍 华语发展不应太悲观

李总理说:“我们的年轻人,其实他们了解华文华语的重要,母语的重要。他们也愿意让薪火相传,传到他们的下一代。”(档案照片)
李总理说:“我们的年轻人,其实他们了解华文华语的重要,母语的重要。他们也愿意让薪火相传,传到他们的下一代。”(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早报:华社越来越多元,您怎么看下来华社的发展?华社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注意些什么,才可以让华社多元但又不分化?

总理:华社向来都不完全是单元的,因为华社的定义已经把一大部分华人划分在外了。你如果没有华校背景或华文家庭背景,或没有在华社活跃,那你可能是华人,但大家都不完全把你当作是华社的一分子。所以原来新加坡华人就已经是多元化的了。当然还有Peranakan,也就是土生华人。他们跟华社的联系不一定很密切。

现在有了新移民,有一些年轻的、双语的,有一些年纪大的,还是很传统的。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过去那个时代,哪个族群有他们的需求,华社就组织起来去应付那些需求,去为华社服务,为华人服务。所以当年新客到来,有宗乡会馆帮助他们在这边定居下来,找到工作,有朋友、有联系、可以互相借钱、互相帮助、创办学校。这些是那个时代的。现在那个需求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宗乡会馆应该还有不少东西可以做,例如说文化方面、教育方面的活动,例如说商业方面的活动,可能跟中国某个省份联系交流,可以介绍一些人脉或者关系,这一些宗乡会馆都应该做。

至于中华总商会,他们更早就已经现代化。我看他们每一届都有新的理事,都有年轻人,他们的事业不相同,已经不是传统的公司了。所以华社会与时俱进,也必须与时俱进。华社不可能完全一体化,总有一些已经在新加坡三、四、五代的人,有些刚到新加坡,有一些可能还没有入籍,但已经身在新加坡,我们可以跟他们交易、可以跟他们交流,他们带来文化底蕴,或者商业知识,或者市场的熟悉度,我们都应该应用这些联系,为新加坡创造机会。

李显龙总理(左)说,他是《联合早报》的读者,每天都会阅读电子版的报纸。2023年早报100晚宴,《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为他献上由早报视觉部构思的特殊数码画作。作品中有李总理出生日1952年2月10日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封面;他手上拿着的则是2004年8月13日的《联合早报》,封面是他出任总理时组建的新内阁合照。(档案照片)

早报:新加坡意识是加强了,但是不少年轻一代对自己本族语言跟文化是越来越无感了。那新加坡会慢慢变成只有“精英”,没有“精华”吗?

总理:我看社会的大环境不相同,可是我不相信会完全失去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第一,就是语言。语言习惯改变了,现在大家都是双语教育的产品,大家都用英语工作交流。华语还是继续应用,没有忘记,虽然不是主导语言,但是那个基础在。如果你去中港台工作,需要用华语,你就会把语言能力提升起来,因为多用了自然就会比较流利。

有些从商的甚至还敢用华语去讨论商业契约。这个很大胆,我就不敢。不过他们能够,受英文教育的,可能是CL“B”的,可是到中国大陆、到台湾、你需要那个语言能力,只要那个语言基础在,你就可以把它恢复过来。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到中国,你头两三天,你要找词句,把字串起来,形成一个华文句子,而不是英文翻译的句子,在脑子里也很困难。可是过了两三天、一个星期之后,其实你已经习惯了,就很自然。

我看我们可以在新加坡社会里维持华文华语的掌控能力和社会地位。在学校里,政府还是很积极地实行双语教育。而双文化课程、语文特选课程,这些在学校里得到学生很好的反应。每一年学生没有减少,有些还增加了。因为学生有兴趣,有些人也有这方面的语言能力。他们觉得我语言能力好,可以多学一种语言。学了两种语言,以后职业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有一些人会这么做,人数没有减少。

第二,民间的活动也很有价值。我看我们的宗乡会馆组织了很多语言、文化活动,一些舞蹈班、一些书法班、一些戏剧班,反应很好。福建会馆尤其办了很多,政府给他们旧的校舍,他们在那里组织,从幼稚班起,一直到初中高中都有。我去访问过他们一次,看过他们的活动,水平不错。

《联合早报》跟南中也联办全国华文大比拼,反应很不错。昨天(4月27日)大决赛,我今天早上看到报纸。一方面有点失望,一方面也很兴奋。失望是因为我是南中校友,南中只排名第三,季军。但是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第一名,冠军是圣加俾尔中学(St Gabriel’s Secondary School),你不会想到圣加俾尔会是华文的佼佼者,其实他们水平很不错,可以得到冠军。所以可见华文不只是某几所华文学校或者特选学校的特长。许多学校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平,这个是好的现象。

由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与南洋女子中学校联办的第11届“全国华文大比拼”4月27日(星期六)在榜鹅综合社区中心(One Punggol)举行。来自圣加俾尔中学的队伍(左一)以30分的明显优势惊喜夺冠。(档案照片)

第三,不少新移民是来自中港台或者原来是中港台的人,后来到外国居住、工作后到新加坡来。他们的母语是华语,并且习惯用华语。他们来新加坡也有不少是跟本地人通婚,所以他们的家庭,很多都会用华语交流。他们的孩子,一般上华文水平应该比较没有问题,并且日后我看他们之间也应该会有一些成为“精华”,会有兴趣这么做。这是很自然的,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好的现象。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的年轻人,其实他们了解华文华语的重要,母语的重要。他们也愿意让薪火相传,传到他们的下一代。所以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华文水平还不完全到位,但他们希望孩子会比他们好一点。我自己的家庭也这样。

我最近去住家附近的游乐场,看到一位邻居,年轻爸爸跟他儿子,孩子两三岁,他跟孩子讲华语。所以我就跟他交谈打招呼。他说:“我的华语其实早就还给老师了。可是现在有了小孩子,我希望他长大会讲华语,所以我花功夫尽量跟他用华语交流,让他从小就习惯听华文、用华语,以后希望他比我们的华语来得好”。

所以我看是有希望的,我们不应该太悲观。

我是传统的华文媒体读者,每天打开报纸是打开电子报,读e-paper,电子版,因为我要看你的版面。封面是什么?头条新闻怎么样报道?哪一个是重要的,哪一个是次要的?年轻人的习惯就很不同了。他们看视频比较多,可是我不知道他们从视频里面,能不能够同样地把这些各种各样的资料都抽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我看我们应该做一些调查,去了解一 下。

新传媒:讲到传承,你也是一位祖父,你在跟你的孙女交谈或者是沟通的时候,有没有用华语?

总理:我用华语。我跟孙辈交流完全用华语,我夫人跟他们交流就用英语,希望他们长大后可以掌握双语。希望是如此,可是每一个孩子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慢慢看,他们还小。

李显龙总理2018年在国庆群众大会上首次透露,自己已经升级为爷爷。图为2019年4月,李总理和夫人何晶带着孙女同游植物园,观看新加坡华乐团“举家同乐韵满园”露天音乐会。(取自李总理脸书)

新传媒: 你在过去20年一直非常努力地推动华社的华文传统跟华语。那接下来4G领导层,你对他们在推动这一块有什么期望?

总理:我看他们跟我们的决心完全一样,他们也很了解,我们必须继续推动华语,必须维持这个双语的优势或者双语的竞争力。下一代受华文教育的部长没那么多,但还是有的。有华文家庭背景的部长就不少了,陈振声、王乙康,好几个,还有徐芳达。他们都是华文背景出生。所以我看他们都了解,并且完全支持这个政策。我看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推动它,包括交流、包括在座谈会发言、包括接受媒体访问。他们已经做得不少了,可能必须做得更多,让大家知道他们没有忘记这一点。

早报:在多使用华文方面,其实你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您对华文似乎有一种情感联系。用华文的时候运用自如,是超越商业用语的。您怎么保持这种联系?

总理:也是要花功夫,也不容易。因为有时工作忙了,多花时间做别的东西,没那么多时间仔细看报纸或者仔细去看8视界。过后读,不成问题;要讲,那需要花一些功夫做好准备。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也做了一番准备。不然的话,大家听得出你的华文生疏了、僵硬了,需要再补习了。

语言是这样的,如果你不用它,就会流失。以前李资政经常说,他长大后才学华语,所以总要不断地维持,不然失去的话就找不回来了。他认为我年轻的时候从幼稚班读华校一直到高中,学了超过12年,甚至是15年,虽然我可能有段时间没用到华语,但以后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找回来。我觉得这没那么简单,但无论如何我还是继续努力。我希望大家都有这个精神。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