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燕:南音与潮剧 惊喜中传承

字体大小:

湘灵和南华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他们能在南音和潮剧的发祥地虏获当地观众的心,等于为新加坡华人的文化自信注入一记强心针。

在新加坡从事传统艺术的传承工作向来艰难。这里不仅有多元种族,同一种族还分成很多不同地域籍贯,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都面对相同情况。文化的多元性让新加坡文化更丰富多姿,却也使到个别文化的传承,面临更多挑战。

南音和潮剧是开埠时期,随早期闽潮移民“下南洋”的两种华族传统文化,在此扎根落户至少百多年。本地早期的音乐社、儒剧社、儒乐社等,都是专门玩赏南音、潮剧和外江戏的民间组织。

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些传统艺术,例如被早期潮人视为儒雅艺术的外江戏,因种种原因而成为无人传唱的濒危文化。不少民间文化团体,包括盛极一时的戏班,也在观众凋零、后继无人或管理不善的情况下走入历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负责传承南音的湘灵音乐社和推广潮剧的南华儒剧社近年所取得的成绩,就显得特别亮眼和让人欣慰,绝对值得大家珍惜和引以为荣,因为他们的存在,提高了新加坡华人的文化自信。

无独有偶,这两个团体在12月9日那一天,首次带着完整剧目,分别回到南音和潮剧的发祥地。湘灵在泉州高甲剧院呈献两场《九歌·意象》,表演深深打动了当地观众,好评如潮。南华则在汕头的慧如剧场上演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一门三进士》,同样获得潮汕观众的赞赏与掌声。

湘灵曾多次到泉州地区参加南音大会唱,正规演出还是头一遭。南华同样到过潮汕地区参与潮剧节的活动,公演完整剧目却是头一回。

我原本打算随湘灵到泉州,最后却应了南华之邀去了汕头,第一次坐在剧场里观赏他们的演出。我穿梭在台前幕后,看演员上妆,看他们带着一颗赤忱之心落力演出,耳边不断传来当地观众的“哦囖”(赞美)声和掌声。

同一晚,泉州的朋友告诉我,《九歌·意象》虏获了当地观众的心。湘灵后来在我国已故南音推手丁马成故居呈献《丁马成南音作品》演唱会,也同样获得很好回响。当地一些专家甚至公然指出,湘灵的表演者比泉州的专业南音人更专业。

回看这两个团体,总觉得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创于1941年的湘灵和成立于1963年的南华,都是社团出身的民间组织,近年因表现杰出,得到国家艺术理事会的拨款与肯定,正逐渐转型为专业化艺术团体。

近距离观察,两个团体都以开放心态广结善缘,而非闭门自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湘灵在丁马成带领下开始走向国际化,不只是与泉州地区的南音团体建立人脉关系,但凡有南音的地区如台湾、菲律宾,都会前去走动,与同道结盟为友,保持联系,借此拓展南音的发展空间,同时留意南音在各地的发展事态。南华也一样,不管是汕头、潮州、揭阳或梅州,处处有朋友,与潮剧界名伶、编剧、导演、专家、前辈等都非常熟络。

两个团体都非常重视培养新苗后进,让薪火相传,传承有望。湘灵近年通过名师浸濡计划培养出一批素质良好、才华横溢、具有专业水平的年轻表演者,并不断为这批年轻人搭建表演平台,磨炼技艺,是成功的最大诀窍。

地方戏曲对演员的要求非常严苛,既要嗓音美、功架好、模样俏、能演又能唱,好的苗子着实不易找。南华对有潜质的苗子非常重视,尽可能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才有陈纬恬、叶婷这样让人欣喜的新苗。不过要撑起一台戏,不能光靠一两名演员,还需要多多吸引和挖掘可造之才。

领导者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也非常重要,唯有这种姿态和心态,才能吸引各方人才,包括导演、编剧、编曲家等前来助力,携手共创更有看头的节目,奠定艺术团的名声和地位。专业化管理是两个团体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领导者能定下心来制定长远发展策略同样很重要。

湘灵和南华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他们能在南音和潮剧的发祥地虏获当地观众的心,等于为新加坡华人的文化自信注入一记强心针。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chiay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