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已无法阻挡

作者提到,日前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参与者之多,足见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一般性国际组织。图为北京市为迎接论坛而布置的主题花坛。(中新社)
作者提到,日前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参与者之多,足见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一般性国际组织。图为北京市为迎接论坛而布置的主题花坛。(中新社)

字体大小:

“一带一路”并不像国际组织那样,具有成员国和宪章。它只是中国根据新的全球经济现实提出的一种想法,是一项倡议。日前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1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其中包括37位外国首脑出席,参与者之多,足见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一般性国际组织。

汉唐时期的中国人只了解“西域”,西域以外更远的地方他们知之甚少。“丝绸之路”是无意间开通的,利用蓬车驿马的古道,无数商人经过断续的接力贸易,把中国货物传向西方。“一带一路”计划所要复兴的这片大陆,沿线不同民族曾利用过当时这条商贸价值链的不同部分,因而从一开始它就具有高度的世界性。

民族国家的兴起和殖民体系的建立曾使“丝绸之路”中断,但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它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经济体系。“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本身就保留着成为贸易共同体的自我认识。振兴这个体系的“一带一路”2013年被提出,对它的陆续响应,使它在今天真正变成了一项全球性事业。

然而,这项全球性事业是由中国主导的。美国政府及其部分亚洲盟友从世界秩序前景的角度不断表达担忧,他们并不希望中国实现其“一带一路”抱负。美国新的国防战略报告称,“大国之间的竞争,曾被视为上个世纪的现象而被低估,现在它已经回归”。

该报告把中国列为大国竞争的主要对手和美国的最大威胁,并已经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以及文化进步性等方面和中国展开了全面竞争。美国的战略规划人员希望让“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历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是“一带一路”最主要的批评者。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际事务一直由美国主导,国际关系理论的故乡在美国。多少年来都是美国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已经建成的理论来阐释国际事务,并且让这种阐释在很大范围内被世界所接受。今天,随着美国内部问题的积累,它丧失了继续领导全球的意志,华盛顿能够控制或者在资金上负担主导欧亚大陆发展的长期企图也随之淡化了。

项目如此众多,范围如此广阔的“一带一路”,美国没有参与。置身事外不仅使它丧失了从内部加以影响的能力,以舆论从外部加以诋毁和抵制,也没能影响到它继续向前推进的步伐。这反映出美国压制“一带一路”的能力是有限的。

毋庸讳言,“一带一路”是由地缘战略顾虑而催生的,它原本是对美国“回归亚洲”的防御措施。当时美国提出其60%的军力要在“回归”中部署于亚太地区。中国对国际政治的残酷性是有清醒认识的,如果美国在东部海上方向给中国造成过大的军事压力,使海上的贸易路线中断,中国必须要有背后的依托,即打开向西的通向欧亚大陆的通道。经济上则主要是作为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反应。

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一带一路”所具有战略考量在淡化,中国甚至从不提及;而其经济意义却日益凸显,目前正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经济发展催化剂。虽然美国政府不断强调“一带一路”是一种地缘政治计划,是扩大中国影响力的措施,但参与者并不把这个问题看得过重:单极世界已经结束,欧亚大陆将出现全世界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变化,和中国一起更加深入地迈进21世纪,对他们来说是积极的值得尝试的事情。

中国借助西方社会的技术,利用全球市场在40年的时间里跨越了工业化的几个关键步骤,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又希望利用“一带一路”这个经济网络把全球多数人联系起来。“一带一路”是具有包容性和尊重主权的计划,是一个合作与和平的计划。它努力保障战略平衡,并提供经济选项,力避思想政治因素掺杂其中,反对社会排斥和经济依赖,反对强加于人。这个旨在将世界融会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多元贸易的计划,实际上是对所有人发出的分享财富的信号。

现在,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担心自己的弱点,并希望扩大自身力量,还有比“一带一路”更能帮助发展中国家迈向新型经济体的方式吗?有人把寻找出路的国际资本称为“漂移的金山”,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金山向自己飘来。很少有人会对获得低息贷款和投资的机会无动于衷。所以,美国关于中国投资滋生腐败,侵蚀民主,是精心设计的“债务陷阱”这类政治化的肤浅批评,在经济现实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了。

西方推动的全球化所追求的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同化,参与者在相同的政治背景下形成一个价值观联盟,商业只是其附属品。美国一直以政治上的“西方”作为自己的援助对象,无论马歇尔计划还是对日本的救助都是如此。如果美国也有面向拉美国家类似“一带一路”的计划,拉美的经济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在墨西哥边界筑起高墙,和中国通过跨越国界的基础设施与四面八方加强联通的做法,对照是鲜明的。所以对于众多新兴经济体而言,全球化有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来主导,也更符合他们的心愿。

40余年来,中国组织经济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单就工程项目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超前的眼光。规划的短期性,可能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新建项目使用不足是暂时性的,这是中国的经验。“一带一路”这个巨型的规划,由数不清的基础设施项目组成,以至于即使北京满足了所有人的意见,具体项目也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质疑和批评可以促进策略和方式的改进,并不就否定了“一带一路”整体的效能和意义。

过去的历史虽然证明国家一直为权力而斗争。但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存在反对者因无可奈何而陆续收手,并参与其中的可能性。

(作者是江苏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