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交错里

由108个佛塔组成的楚克旺耶纪念碑。
由108个佛塔组成的楚克旺耶纪念碑。

字体大小:

我们在不丹下榻的是传统建筑酒店。意外的是,登记入住时,没等你开口,服务员便主动递上写着wifi密码的纸条。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便一直在传统与现代化交错的时空里穿梭,不丹何尝不是。

飞机离开印度加尔各答后,直飞不丹。靠近帕罗(Paro)机场时,映入眼帘的是看不到顶的山峰,山峰几乎与飞机齐高。群山环绕的蓝天下,山坡上散落着一栋栋民房。除了不丹独有的传统建筑,没看见现代化设施的蛛丝马迹。

传统而先进

步出机场大厅,看到等候多时的导游和司机,他们一身传统装扮。不只他们,路上的行人,几乎都身穿传统服装。不丹政府规定,人民不论上班、上学,还是参加各种庆典,男士一律穿“帼”。帼长及膝部,腰间系上一条腰带,看上去好像藏袍和迷你裙的结合。女士则穿“旗拉”:开前襟长袖外套加长裙。从穿着来看不丹人真的很传统。

不丹人的房屋也很传统。缓斜的屋顶,藏式窗框上还有细节和图腾装饰,连钢骨水泥房子也如出一辙。

我们在廷布(Thimphu)下榻的酒店是传统建筑式样。酒店不算大,只有40几个客房。开关客房不用门卡用钥匙,门后还有两个铁闩加固,很自然地想起60年代老家的大门。令人意外的是,登记入住时,没等你开口,服务员便主动递上写着wifi密码的纸条,原来他们已赶上现代化步伐。

可见不丹这个旅行家心目中最后的香格里拉,传统却一点也不落后,甚至比想象的还要先进。因为这种认知上的落差,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直在传统与现代化交错的时空里穿梭游逛,眼睛和脑袋的震撼不小。

下班后大西丘宗成景点

到不丹旅游,参观宗(Dzong)是不可或缺的行程。不丹的宗仍保留着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的传统。它是城镇里重要的建筑,是不丹人的精神堡垒,也是政府机关所在。

不丹最高政教机关大西丘宗。

廷布是不丹的首都,大西丘宗(Tashichho Dzong)是不丹最高政教机关,国王的办公室也在此,他每天从隔邻的王宫步行去上班。傍晚公务员下班后大西丘宗就成了观光景点。

不丹人到访宗堡都必须穿上传统服装,还要披上以不同颜色象征不同身份的披肩。那天傍晚,天边云雾笼罩,立在两座山峰间的大西丘宗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这时夏日的太阳已收敛炽热的光芒,归鸟啁啾,伴着不绝于耳的诵经声,漫步在石板铺设的庭院里,心境格外祥和平静。

据说不丹有20座宗堡,建于1637年的普那卡宗(Punakha Dzong)一直被誉为不丹最漂亮的宗建筑。此宗坐落在普那卡(Punakha)两河交汇处,一名母亲河,一名父亲河,一平缓一湍急,守护着普那卡宗。

普那卡宗外少年玩自拍。

通往普那卡宗的廊桥上,几个穿着传统的年轻人在快乐地自拍,不由得想起之前在河边遇到的几个少年。不丹的年轻人,对现代化科技的兴趣跟我们的年轻人,并没有两样。

一眼望尽帕罗山谷

矗立在帕罗河半山腰的帕罗宗。

宗堡看多了不免有点审美疲劳,其实每个宗堡都各有魅力与特色,比如帕罗宗(Rinpung Dzong)。此宗建于1646年,高高地矗立在帕罗河畔的半山腰,原名为Rinchen Pung Dzong,意思是“一堆珍宝上的城堡”。跟许多宗堡的命运一样,100年前帕罗宗也曾遭祝融光顾,现在所见是后来重建的。不过歪斜的木门,用整块木头凿成的梯级,还有已出现裂缝的墙面,油漆斑驳的转经轮……因为这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帕罗宗显得格外古朴。

登临帕罗宗,一眼就看尽帕罗(Paro)山谷的富饶:连绵到山脚的农田,密集的农舍,还有远山、白云衬托,是不丹最美的山谷景色之一。另一边是帕罗市,鳞次栉比的店屋彰显着帕罗市的繁华:街上手工艺品店、餐馆、咖啡馆、银行、自动提款机一应俱全。

现在的帕罗宗是重建的。

到虎穴寺考体力和耐力

不丹人世代信奉藏传佛教,除了宗堡,还有不少值得一游的寺庙和佛寺。虎穴寺(Taktshang Monastery),一个慑人的名字!它建在离帕罗峡谷9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不丹信徒心目中一生必到的圣地。

上虎穴寺须徒步,骑马只能到达中途。通往虎穴寺的是一条崎岖不平的泥土山路,不常爬山的旅客都走得气喘吁吁。半路上远远地高挂山边的虎穴寺便向你招手。它坚实地扎根在一块巨石上,散发着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你继续往上爬,向它靠近。

三个钟头后终于来到虎穴寺跟前。对我而言这是一次体力和耐力的考验。很难想象,当初不丹人是怎样找到这个立庙地点,又如何把建材搬运上来的?

听说不少游客只选择在对山眺望虎穴寺。难得入寺,怎能错过每一个可涉足的角落?我径自走到寺庙尽头的悬崖边,坐在低矮的围墙上。探头往下一看,哇,密林下想必是足以让人粉身碎骨的深谷!虎穴寺的建造真的不简单啊!

隐藏的喜马拉雅山

不丹最古老的铁索桥。

从帕罗到廷布途经Tamchog 寺庙。这座建于15世纪的古庙,背山立在山坡上,庙前一道铁索桥横跨哗啦啦流淌的帕罗河。不丹有58道建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铁索桥,这是最古老的一道。桥面也以铁索建造,踩在上面犹如踏在绳网上。由于铁索滑溜,我几乎必须匍匐着前行,真是一步一惊心。

从廷布到普那卡,需要翻越一处海拔3000多米的都楚拉隘口(Dochula Pass)。壮观的楚克旺耶纪念碑(Druk Wangyal Chortens)就坐落于此。此碑建于2005年,以纪念为剿灭不丹反政府武装势力的牺牲者。

纪念碑由108个佛塔组成,高高地立在山路中央的土堆上,与喜马拉雅山遥遥相望。天气晴朗时,极目可看到喜马拉雅山上10座高度从6494米到7564米的雪峰。

抵步时,云雾弥漫,连佛塔也在半遮半掩中,喜马拉雅山更隐藏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苦等大约一个小时云雾才散。喜马拉雅山终于露出几个高耸的山峰。虽然不是全貌,但眼前难得的壮丽景色已使我和摄影师雀跃万分。

不丹人70%住在乡村里务农为生。由于72%国土被森林覆盖,农田都辟在平缓的山谷内。夏天,不丹山谷尽是一畦畦青葱翠绿的稻田,不仅帕罗山谷,还有廷布山谷、哈峡谷(Haa Valley),无处不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哈峡谷被誉为“隐藏着的稻田峡谷”,只有在海拔3988米的奇勒拉(Chilela)山口才能一窥它的庐山真面目。

小伙子的梦想之路

电视和网络引进不丹至今不过18年,但非常自觉保留传统的不丹人对智能手机、面簿、谷歌网等现代化通讯设备一点都不陌生。把货车变成流动杂货摊,在奇勒拉山口做买卖的中年男人,用的就是一台智能手机。

不丹已慢慢地在改变。导游说,近年来不丹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多。在廷布我们还被困在下班的车龙里,看来不丹人也开始尝到堵车的滋味。

一名撒满登岗(Samtengang)小伙子说:“我打算跟哥哥们一样到普那卡工作,留在山里,旅游淡季时只能帮忙妈妈姐姐做点粗活,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从普那卡前往撒满登岗仅27公里,我们竟然花三个多小时才抵达。不过这样的经历不久后将成为历史,因为政府已请来日本工程师,协助当地人把石头路铺设成柏油路。到时司机和导游应该再也不必为如何搬动拦路的大石伤脑筋,那名撒满登岗小伙子的梦想之路的距离也更短了。

(作者为前新闻工作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