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我国太安全无趣导致文学不兴盛? 新华文学三剑客挑战安逸磨练笔锋

柯思仁(左起)、黄凯德、陈志锐与周德成从华文写作者的养成,谈到他们各自的文学观,两个小时的讨论,精彩不断。(龙国雄摄)
柯思仁(左起)、黄凯德、陈志锐与周德成从华文写作者的养成,谈到他们各自的文学观,两个小时的讨论,精彩不断。(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新华文学三剑客”黄凯德、陈志锐、周德成与主持人柯思仁的对谈尾声,有出席者提到有国外作家评论新加坡太安全、沉闷,无利于文学写作的问题,立即引来四位对谈者的严肃回应。

新加坡真的太安全太无趣,才导致文学不兴盛?

昨天(29日)早报文学节下午场——“新华文学三剑客”黄凯德、陈志锐、周德成与主持人柯思仁的对谈尾声,观众胡文雁提到有国外作家评论新加坡太安全、沉闷,不利于文学写作的问题,立即引来四位对谈者的严肃回应。

黄凯德回应说,新加坡长久以来被视为沉闷城市,以至有一种“水清无鱼”的印象,他不敢评断这件事,但最害怕这段话变成写作人固步自封的借口。

他开玩笑地说:“环境太安逸,那你就把自己的内心弄浑浊一点。”

陈志锐认为超越所处环境限制,那是每个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周德成也认为写作者不能甘于沉闷。

柯思仁则严肃地说:“‘新加坡安全又沉闷’,是个不知传播多少年的世界性刻板印象。(这位外国作家)竟然用这个刻板印象来叙述,我非常惊讶。可见他对新加坡的细节还没有体味到,还未接触到。我建议任何人都应该去看《新明日报》和《联合晚报》,那个世界会把你的眼睛打开。或者请你看看黄凯德的世界。我当年写剧本的时候,灵感来源就是晚间报纸。《联合早报》是一个新加坡,新明晚报又是另一个新加坡。”

马上就有观众为那位作家缓颊,猜测他指的也许是新加坡没有苦难的缘故。

柯思仁接着进一步批判道:“你怎么可能会以为一个地方没有苦难?这是你对这个社会一厢情愿的想法。”

“新华文学三剑客——文字气脉与书写性格”座谈会吸引50多名读者出席,其中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多数。

本地作家黄凯德、周德成与陈志锐都是第一届语文特选课程毕业生,来自淡马锡初级学院与华中初级学院;也是本地作家、剧场人的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思仁担任主持。活动在华族文化中心举行。

在柯思仁引导下,三位“中青代”作家侃侃而谈他们的成长经验,带领与会者重温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改变之后,华文写作者的养成。

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作品 1000页译成700页

昨天另一场早报文学节活动上,中国翻译家林少华分享他翻译村上春树作品多年的心得。

20180530_news_zaobao95_Large.jpg
林少华以个人经验勉励读者:不要失去对美感动的能力。

曾翻译80多部日本文学著作,其中更集中翻译了42本村上春树作品,让林少华确立其文学翻译大家的地位。

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最新小说《刺杀骑士团长》今年3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他说,《刺杀骑士团长》日文原著1000页,他的译本则有700页。篇幅减少无关审查,他说:“为什么少了三分之一?因为日文啰唆。包括英文等西方语言在内,若要翻译成汉语,至少要少三分之一。如果全世界都用中文,那该多有效率,可以少砍多少森林。”

林少华进一步分析,百分百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只有90%或120%的区别。翻译过程中,自然有些东西流失,也会有新的东西增补。

对他来说,翻译更重要的是把审美感受翻译出来。比如“I love you”简单一句英语,在张爱玲、刘心武、夏目漱石的眼里都不能简单译为“我爱你”。张爱玲会说:“原来你也在这里”;刘心武借红楼梦美学:“这个妹子,我见过的”;夏目漱石则以日本文化来转译:“今晚的月色真美。”

活动主持人为南大中文系翻译讲师崔峰。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林少华也谈起台湾村上春树译者赖明珠与中国大陆另一译者施小炜的译作。林少华认为前者来自台湾式汉语,他阅读时有违和感,但这种违和感无关好坏,可能对台湾读者来说是自然的。至于后者,林少华认为其中日文能力都不在话下,唯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林少华也鼓励有志创作或翻译的年轻人,从写日记开始练笔,因为掌握语言文字没有捷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