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 骑楼老街 南洋风情

海口骑楼起伏的天际线非常吸睛。
海口骑楼起伏的天际线非常吸睛。

字体大小:

海口骑楼老街是我在海南省旅游时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是首批受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靠近钟楼的骑楼老街入口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清楚说明获选理由: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中国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

如今骑楼老街已成为海口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

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口岸之一,对外贸易逐渐活跃,港口商船云集,外国商人开始来海口居住。那时海口曾掀起一波波的移民热潮,至上世纪20年代,“下南洋”者已经很多。

那些到南洋谋生的海南人都很顾家,他们把在异乡赚到的钱汇回家乡。荣归故里的海南华侨纷纷在海口建造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骑楼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使海口成为一个充满南洋风情的滨海城市。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骑楼于1849年,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后来骑楼建筑逐渐延伸到得胜沙路、中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整个老街区2至4层高的骑楼约有600座,总长约4.4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

水巷口与中山路

水巷口街因河流流经街口而得名。西侧是海口最早的渡口码头。1924年河流被填,修筑成道路。那座名为“水巷口”的标志性骑楼形状像一艘轮船,各国国旗在骑楼顶层飘扬,骑楼里却另有乾坤,里头有一家充满艺术氛围的书店——国新书苑,一旁是“海南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

“水巷口”地标性骑楼像一艘轮船。
“水巷口”地标性骑楼像一艘轮船。

在水巷口骑楼老街入口处,无意间瞥见一家卖杂货的店铺叫“南兴铺翅”,它最特别的地方是店名下面有一行泰文。原来店主的祖辈早年远渡泰国打拼,事业有成后回海口建了这家店铺。

“南兴铺翅”字号下有一行泰文,透露业主祖辈曾到泰国打拼。
“南兴铺翅”字号下有一行泰文,透露业主祖辈曾到泰国打拼。

中山路原名环海坊,建于1662年。1924年拓宽后,改名中山路。2013年骑楼街区立面修复工作完成后,中山路被规划为步行街。这是一条集观光、特色购物及展示城市历史于一体的示范街,长207米。

蔡升记的窗楣设计成中间圆拱形,两边小尖拱形。
蔡升记的窗楣设计成中间圆拱形,两边小尖拱形。

在中山路漫步,看到一组队人员正在那里拍摄电影,很多好奇的路人围观。骑楼的墙面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字号,如五邑会馆、余永记、蔡升记、五洲大药行等,但骑楼下的铺子却都另有新店名。位于中山路63号的“邱宅”出现在鳞次栉比的骑楼中,古老斑驳的木门半开着,里面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开张不久的“还客1921精品民宿”很亮眼,它的前身是“美兴昌汽水公司”。

“余永记”的窗户、山花和女儿墙上的装饰古朴典雅。
“余永记”的窗户、山花和女儿墙上的装饰古朴典雅。
“邱宅”斑驳古老的木门半敞开着,里面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邱宅”斑驳古老的木门半敞开着,里面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街边小贩有地方色彩

几名做小买卖的女小贩戴着斗笠,坐在街边卖东西。其中一名穿着长袖外套和长裤的妇女还戴了口罩。卖水果的妇女生意不错,一左一右的竹筐里装着诱人的莲雾和番石榴,还有一名妇女挑着竹筐穿街走巷做买卖。她们的装扮和做买卖的方式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引人注目。

椰树是海南岛的象征,椰风海韵的海口市也称椰城,因此看到骑楼老街餐馆旁堆满了椰子,一点也不稀奇。椰子水、椰汁芒果肠粉、椰奶清补凉等与椰子有关的特色甜品挑逗着味蕾,怎能错过?小吃店旁是“文昌鸡饭店”,文昌鸡远近驰名,要不是刚吃了含文昌鸡的午餐,我们一定会再次品尝这地道的美食。

中山路正举行“夜市人生”活动,还没到傍晚,路旁已摆放各种摊位,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历史悠久的天后宮外,竖立着惟妙惟肖的“送别”雕塑,演绎着先辈们离乡背井的故事。离愁别绪,尽在不言中。街上还有“下南洋”“商道”“归侨”“老爸茶”等几组雕塑,唤醒人们对海口百年老街湮远的记忆。

中山路尽头是新华北路。那里不只车多,人也多,道路拥挤不堪。在繁忙的街道上,汽车电动车呼啸而过,一座座骑楼在马路两旁静静地伫立着。

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山路步行街上人流涌动,灰与白是古街建筑群的主色。著名的大亚酒店除了灰白色,还刷上鲜艳的橙红色,特别抢眼,侧面墙的水泥剥落了,露出里头的砖块,予人沧桑感。有些骑楼的墙上布满水痕和青苔,有些墙缝间长出绿绿的植物来。海南省省花——三角梅(也叫九重葛)随处可见,有的长在转角处,有的长在骑楼上;立柱旁花盆里的各色三角梅长得很茂盛,它们不断向上攀爬,得意地展露艳丽的花姿,使店铺的门面生色不少。

骑楼的沿街立面分为三段式:下段为骑楼立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山花和女儿墙。骑楼中段和上段的装饰丰富多彩,吸人眼球。

楼层上有新加坡常见的狭长形木质百页窗。窗楣的设计多样化,有圆拱形、尖拱形、三角形等。有些窗的窗台下和上部分有各种花纹图案或浮雕。窗扇颜色有深褐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林林总总的窗子秀出各自的风采,令人目不暇给。

骑楼中段和上段的浮雕花饰布满岁月沧桑的痕迹。
骑楼中段和上段的浮雕花饰布满岁月沧桑的痕迹。

山花和女儿墙

骑楼最特别、最漂亮的地方是顶层的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建筑顶端三角形山墙的花饰,山花两边的矮墙就是女儿墙)。山花和女儿墙的造型五花八门,有的是西式的宝瓶柱围栏,讲究实用性;有的是波形墙,上面布满装饰用的各式雕花;吉祥物和山水花鸟等中式传统浮雕丰富了山花的内涵。那些高低起伏、形态各异的山花和女儿墙一个紧挨着一个,构成丰富多变化的天际线,非常吸睛。

骑楼融合了文艺复兴、古罗马、巴洛克、南洋、中国传统等多元建筑风格。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骑楼下走走停停,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行过道把挤挤挨挨、参差错落的各座骑楼连接起来。这种人行过道不但能遮风挡雨,还可让行人安全穿行。在新加坡,这种长廊式的人行过道也叫五脚基。走着走着,看到了对面的老字号“邮政”骑楼,好像回到了新加坡的海南街一样,想起多年以前时常到巴米士街(海南二街)的邮局寄家书的情景。那条海南街的建筑跟海口骑楼老街一样有人行过道、立柱和拱形窗,最难忘的是满街飘荡着熟悉的乡音。

这一趟海南骑楼老街之行,仿佛穿越时空,来到当年“帆樯之聚,森如立竹”的海口,重温先辈们下南洋的一段沧桑史,心里有太多感触。

老街上有不少塑像记录了海口的历史;“商道”反映外国商人与海口商人议价的情况。
老街上有不少塑像记录了海口的历史;“商道”反映外国商人与海口商人议价的情况。
“送别”则演绎令人心酸,为生计离乡的故事。
“送别”则演绎令人心酸,为生计离乡的故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