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只要政治不出现大错误 中国将在2024年进入高收入阶段

在一些舆论看衰中国经济前景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发出“正能量”声音,是要强调中国必将进入高收入社会,以提振市场信心。图为上海外滩夜景。(档案照片)
在一些舆论看衰中国经济前景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发出“正能量”声音,是要强调中国必将进入高收入社会,以提振市场信心。图为上海外滩夜景。(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昨天发表文章说,只要政治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经济上不出现毁灭性打击,制度上不出现断层式波动,再过六七年,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无悬念。

《人民日报》昨天一共发了两篇文章为中国经济鼓劲打气。其中,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所写的上述文章《从国际经验看如何长期保持增长动力》预计,中国将从2024年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阶段,也就是跨过世界银行设定的人均国民总收入1万2600美元(约1万7136新元)的门槛。

另一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撰写的文章,则强调中国现在达到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当年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发展水平,已经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只要经济能够实现由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平稳转型,就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

有分析认为,去年以来,中国经济疲软引发广泛关注,在4月份“经济小阳春”过后,经济仍面临巨大下行压力,市场信心波动较大。在一些舆论看衰中国经济前景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发出“正能量”声音,是要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宏观对比,正面解读供给侧改革等官方决策的意义,强调中国必将进入高收入社会,以提振市场信心。

郑秉文在文章中说,中国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开始从高速换挡为中高速。按照中高经济增速来推算,中国走出这一阶段将用约13年时间。预计从2024年左右开始,中国将进入高收入阶段,但高收入经济体并不必然是发达经济体。如果按照中等增长速度,剔除价格因素,2035年前后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达到2.6万至3万美元(2015年价格)。这是中国经济将经历的又一重要阶段。

文章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要素驱动为主的增长必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二战后两批进入高收入阶段经济体的重要经验分别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而这两条正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经验;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往中等发达国家的道路上,要想更充分释放经济潜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增强软实力。

学者:中国已具备条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刘世锦认为,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8000美元,与发达国家人均四五万美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说以往高速增长期主要是数量追赶,今后将更多地表现为质量追赶。

《人民日报》昨天还引用几位知名学者的观点,论证中国必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分析,中国已经具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长期稳定并且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二是持续改善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三是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潜在通胀和经济下行双重风险,灵活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能确保风险可控,为解决问题赢得时间。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因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强调,中国推动三项重大改革,将释放巨大发展潜力,足以驱动中国在未来几年内跃升为高收入国家。这三项改革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把土地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分离,允许用益物权抵押、担保、转让;通过政策设计,使投资于公共产品(包括环境、交通、市政、教育、医疗等)能够获得合理回报;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革教育体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吸引全球人才等举措,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李稻葵也指出,外界有关中国经济存在高杠杆的看法并不符合实际,目前中国的储蓄率仍远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而且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将进一步去杠杆,中国经济将更加健康。

对于中国人口红利丧失问题,李稻葵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更灵活的就业和退休制度予以弥补,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红利来替代。

本文发自北京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