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城市治理及完善公共管理的原则,适用于每个城市。新加坡与中国积极分享和深化城市治理课题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透过各种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互学互鉴。


国家发展部兼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上周五(26日)在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暨连瀛洲纪念奖学金新加坡学者项目结业典礼上致辞时,希望学院毕业生及连氏学者能够继续交流合作,“随着时代变迁与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互学互鉴不断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


许宝琨表示,善治是一个城市运作的关键,它能确保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的发展,无论是发展中或发达城市都能受用。


许宝琨接着说,新加坡与各国,尤其是中国合作密切。在城市治理上,他举例苏州工业园区里头,新加坡设立的“软件转移项目办事处”。办事处除分享知识及技术,也提供城市规划,“从某个角度而言,这就好比是‘基因的转移’,把一部分的新加坡留在苏州。”


马炎庆获奖学金研究中国外交及流行文化


学院今年有42名中国毕业生获得管理经济学硕士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今年也共有五名连瀛洲纪念奖学金学者结业。他们是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次长马炎庆、总检察署副检察长郭民力、通讯及新闻部副常任秘书(工业与信息)陈丽珊、环境及水源部环境政策署署长黄俊彬,和媒体人蔡深江。


于2007年成立的连瀛洲纪念奖学金在过去10年里遴选100名新中杰出人士为“连氏学者”,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在新中两地进行高规格的交流和知识分享,促进两国相互了解。


其中,马炎庆的学术报告聚焦于中国文化外交,从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中心切入,了解中国是如何通过这两种机制,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此外,他也研究了流行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中国的印象。“其中,像是《中国梦之声》《最强大脑》等节目,展示的是中国人在不同领域的才华和抱负,是一种精神的呈现,感染力很强。”


为了丰富报告内容,马炎庆也在前年底到访北京,参观了孔子学院总部,也与中国文化部官员、湖南卫视制作人,以及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者交流。


另一名“连瀛洲纪念奖学金”学者是总检察署副检察长郭民力。他说,他在大一时曾从俄罗斯搭乘西伯利亚铁路到中国北京,从北至南旅行了三个月。


当时是1993年,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但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激发了郭民力对这个国家的兴趣。


他此次研究的是法治(rule of law)在中国的演进,即一个法治体系是否为中国所重视,它未来又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郭民力认为,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所衍生出的法治体系除了借鉴西方法律理论,也吸收了儒家、法家和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邓小平所说,中国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我认为中国国内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家,他们将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