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预计今年粮产将再创新高 但存结构性矛盾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

金秋时节,水稻飘香,安徽淮北农民日前手捧刚收获的稻谷。(新华社)
金秋时节,水稻飘香,安徽淮北农民日前手捧刚收获的稻谷。(新华社)

字体大小:

面对冠病疫情、洪灾和蝗害等多重冲击,中国官方仍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并指粮食丰收令中国在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时更有底气,为全年粮食安全形势定调。但粮食储备部门官员同时提醒,中国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可放松警惕。

中国农业农村部昨天(10月21日)举行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中国今年夏粮早稻双双增产,产量比上年增加44.8亿斤至3402亿斤(1斤等于0.5公斤)。占全年粮食比重四分之三的秋粮,目前已收获接近八成,“丰收已成定局”。

魏百刚也是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他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将连续六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种植结构也持续优化,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大豆面积预计连续五年增加。

猪肉价连续七周回落

一度紧张的生猪生产也逐步恢复,带动猪肉价格连续七周回落,如今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猪肉50.56元(人民币,下同,约10.3新元),比今年2月份的最高点下降了9.08元。魏百刚预计,随着猪肉供应增加,明年元旦和春节期间,猪肉价格不会再现大幅上涨。

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先后经受冠病疫情、蝗害和洪灾等多重考验,中美关系恶化也引发民间担忧两国是否会“冷战变热战”,危及粮食安全。上半年疫情期间,湖北、浙江和甘肃等地都出现过粮油抢购潮,官方不得不频频出面向民众信心喊话。魏百刚昨天总结,中国粮食在“多灾之年”再获丰收,“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增添了底气、争取了战略主动”。

不过,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长张务锋上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态势,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任何时候粮食安全这根弦都不能松”。

身兼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的张务锋建议,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导向作用,调动各地重农抓粮积极性,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同时严格管理政府储备,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此外,还应建设完善一批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修订粮食应急保障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者:除要守住耕地红线 还须确保进口途径畅通

张务锋还呼吁加强粮食领域国际合作,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他说,中国应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宁波诺丁汉大学讲座教授姚树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中国粮食产量创新高,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并不能解决大豆产量过低等结构性问题。

姚树洁说,中国百姓对猪肉的消耗量巨大,作为猪饲料的大豆和玉米需求量也居高不下。但中国的大豆超过80%都要从国外进口,当供应国的大豆产量和质量受疫情冲击时,中国的粮食供给也随之受阻。此外,美国原本是中国主要的大豆供应国,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中国转向巴西等其他国家进口大豆,采购成本可能因此提高。

“中国最大的粮安风险,其实是14亿人口的庞大粮食需求。今年丰收不代表明年丰收,只要任何不测令国内粮食减产,粮安风险就会加剧。因此,不仅要守住耕地红线,还要确保进口途径畅通,才能充分保障粮食安全。”

(记者是《联合早报》上海特派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