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项目将不断增加

字体大小:

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上的项目将在下来几个月不断增加。国家文物局除了在网站上公布的首50个项目,还列出另外50个有潜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也会在收集公众的反馈与意见后,陆续增加清单上的项目。

清单项目可归纳为六大类

国家文物局在清单中列出的项目,基本上可归纳为六大类,除了新增添的“饮食文化遗产”类别,其他还有“口述传统与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礼仪与节庆”“大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习俗”和“传统手工技艺”。

“口述传统与表述”包括新谣、马来诗歌等,“表演艺术”包括南音、中国戏曲、马来传统歌谣(Dikir Barat)、印族舞蹈等,列入清单的“社会习俗、礼仪与节庆”的例子有清明节、中元节、圣诞节、马来婚礼等。“大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习俗”则包括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Ayurveda)、华人传统药膏制作、武术等,被列入清单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制作旗袍、印度金匠、木柴烧制陶器等。

有些项目可能横跨两个不同组别,例如旗袍和娘惹珠绣,既是“传统手工技艺”,又与“社会习俗、礼仪与节庆”有关,因为人们是在某些节庆上穿戴这些服饰。

新加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习俗、节庆、传统表演艺术、美食等,而文物局最终必须找出一项能被所有人接受与认同的项目来申遗。目前已被列入清单的“小贩文化”会不会成为申遗项目,让人拭目以待。根据环境局的网站,我国在2015年有将近6000名熟食小贩,而到小贩中心用餐,可说是所有国人的一种共同体验。

本地有不少年轻人加入了这一行列,并把它视为一种创业。目前在茨园熟食中心卖甜点的庄凡缘(26岁)说,她想在饮食业发展,于是决定出来当小贩,从2015年开始在茨园卖红豆冰、煎蕊(chendol)等本地甜点。

她和顾客交谈时,才知道本地过去流行“冰球”,开始了解到小贩文化中也有不少文化遗产有待保存和传承。

过去40多年,每年都会组织一批人到龟屿演奏南音和进香的湘灵音乐社名誉社长吴汶娇(78岁),很高兴听到南音和龟屿进香同时被列入文物局第一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内。吴汶娇说,为龟屿大伯公演奏南音是由湘灵已故社长丁马成开始的,丁马成去世后,她便接手组织这一活动,近年还吸引不少年轻人参与。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