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味”引进机械化生产 开拓伴手礼市场

“一口味”负责人周以亮(右)和周理杭积极推动公司转型,目前正努力将“一口味”黄梨饼打造成旅客必买的手信。(吴伟国摄影)
“一口味”负责人周以亮(右)和周理杭积极推动公司转型,目前正努力将“一口味”黄梨饼打造成旅客必买的手信。(吴伟国摄影)

字体大小:

“一口味”老板看准伴手礼市场,全面推行生产自动化,把黄梨饼、糯米饭团打造成精致手信,在人手收紧的情况下提高生产力,两人能抵10人工,让传统糕点店成功转型。

提到“一口味”,相信本地不少饕客对它的薄饼、芋头糕等传统小吃非常熟悉。近年来,“一口味”积极求变另辟市场,将拿手小吃“改头换面”包装成手信,以伴手礼的形式推出市场,不仅寻得一线商机,还走出国门销售到外地。

“一口味”创办人许学芳坦言,面临大环境的改变,公司走上了转型之路,其中原因也为了突破人手不足的困局。

她说:“新加坡的年轻人不愿意做粗活,公司能请的外籍劳工又有人数限制,我们不转型,生产力会受影响。”

为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许学芳跟丈夫周以亮(65岁)和儿子周理杭(34岁)商议后,决定引进机械将生产自动化,并锁定伴手礼开拓新市场。

为公司接下转型棒子的周理杭解释,当时他们发现本地并没几家饮食企业专卖以本地特色美食为主的手信,认为伴手礼市场的潜能无可估量。

“游客到台湾会买太阳饼,去香港会买老婆饼,我们的目标是让游客来到新加坡,就想要买我们的黄梨饼。”他说。

2012年起,“一口味”逐渐落实转型计划,机械一件一件地采购。公司也申请了新优惠计划(PIC)津贴,并在新加坡生产力中心人员的建议下,进一步改善工序流程。

生产自动化后,“一口味”的生产力大大提升。许学芳举例,以往要应付6000个黄梨饼的订单得靠10人团队,现在两个人就绰绰有余。

她说:“当然,我们会给予员工相关培训,员工技能获得提升,推高公司生产量,我们也就能调高他们的工资。”

鼓励员工善用

   技能创前程津贴上课

为提升员工技能,“一口味”鼓励他们善用“技能创前程”津贴,报读零售相关课程,也把他们送到国外厂商处接受训练。

周理杭告诉记者,他们会按需求向台湾厂商订购机器,也定时安排员工飞到台湾,向厂商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并维修机器。

另外,公司也鼓励员工善用“技能创前程”(Skills Future)所提供的津贴,报读与零售有关的课程。

周理杭说:“人力收紧意味着工作团队的缩小,我们希望员工多学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

少东:未必要尖端

买机器要适合生产需求

中小企想借助科技提高生产力,不能一味采购尖端机器,还得考虑机器的适用性。

周理杭举例,好几年前公司投资了一台价值1万8000元的包装机,试用后却发现机器的包装功能不符合公司要求。

他说:“我们用了几个月,发现整体生产力没有获得提升,虽然感到心疼,最后还是决定停用。”

后来,周理杭在市场上看到一台设计简单的自动筛粉机,“它用的不是尖端科技,价格也只有1000元,但我们发现把它加入生产线,却大大提高制作效率。”

周理杭因此强调,采购机器时,重要的不是科技的尖端,而是它适不适合公司的生产需求。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