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以外吃不到的 食屿原汁原味进口

张伊铃(左)与符向毅在中峇鲁市场开设店铺,售卖台湾以外吃不到的天然食品,打造别具格调的杂货店。(特约曾道明摄)
张伊铃(左)与符向毅在中峇鲁市场开设店铺,售卖台湾以外吃不到的天然食品,打造别具格调的杂货店。(特约曾道明摄)

字体大小:

热爱台湾文化,享受质感生活,狮城伙伴频繁飞往台湾实地考察,进口台湾以外吃不到的天然食品,打造别具格调的杂货店,让本地人有机会品尝纯正的原汁原味。

坐落在中峇鲁市场的食屿商行,是一家专门进口台湾杂货的小店铺,只在周末开放让顾客到店里物色货品,平日则通过网购平台售货。

店主之一符向毅(39岁)在记者来访时递上了一小杯冷的红玉红茶。他在访谈中说,这家店铺的主要用意是展示台湾风情,从装潢、摆设,乃至款待,都希望反映台湾文化热情淳朴的一面。

“在台湾,人家来到店里,你会拿一杯茶招呼人家。这在台湾很常见,在新加坡几乎没看过;在这里,没有东西是免费的。”

店里售卖各种杂货,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同的是,这些货品是以传统方法制作,选材讲究,过程耗时,以手工制作,无法像自动化工业那样大量生产,因此量少,价格略高。

另一名店主张伊铃(39岁)说,两人会亲自飞往台湾与当地生产商接洽,了解食品制作过程,再与他们合作把食品进口到新加坡。

她说,这些生产商规模不大,供应给台湾市场已足以他们维持生计,因此没有在海外销售。

“有时是因为他们产能有限,有时是因为他们没想过要出口,因为他们总是把心思花在制作食品上,那才是他们最擅长的事。”

与符向毅和张伊铃一同经营店铺的第三位伙伴符书铭(30岁)是台湾人,因为与小厂商相熟,为食屿商行牵了不少线。

多以原始方法制作 货品需时间酝酿成

食屿商行售卖的货品多数是以原始方法制作,由时间酝酿而成。

例如,店里进口的酱油是让豆子发酵至少六个月后熬成的酱油。用化学制造的酱油则是用盐酸分解豆子,再加入仿效酱油味的添加剂制成,几周内就能做好,但味道不如发酵过的酱油。

同理,店里售卖的盐是海水在太阳底下蒸发后留下的盐,由于没有经过快速加热,盐仍含有矿物质。蒸发海水来取盐要看天气,有阳光才有进度,雨天甚至会影响进度,急不来。

符向毅说,自然过程无法加速,但也正因如此,食品才能保留原材料的风味。

“台湾食品质量佳,通常都是天然制造,尝得出食物真正的味道。新加坡快餐文化普及,在这里不太找得到这样的味道。”

食屿商行每个月平均会从台湾进一次货,每次约200至300公斤,销售对象包括住在新加坡的台湾人、喜欢台湾食品的本地人,以及喜欢尝鲜的年轻家庭。

张伊铃说:“与超市的一般产品相比,因为制作方法和使用材料的关系,我们的产品确实比较贵。”

符向毅(右)亲自飞往台湾云林县西螺镇,了解酱油的制作过程。(受访者提供)
符向毅(右)亲自飞往台湾云林县西螺镇,了解酱油的制作过程。(受访者提供)

与更多店家合作扩大业务

食屿商行在设法与志同道合的店家合作,把食品摆在别人家卖,扩大触及范围。目前,武吉知马的有机食品专卖店Eat Organic已在售卖食屿商行进口的食品。

店主们也有意进口更多种类的商品,包括蔬菜与水果。符向毅说:“就产品种类而言,我们卖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台湾还有很多新鲜农作物,可为本地人添加更多选择。”

除了干粮和酱料,食屿商行已经开始进口海产,如海鲡、海金鲳、龙虎斑、午仔鱼与黄金鲈鱼。这些鱼来自台湾屏东县恒春镇,在没有污染的海水里生长。张伊铃说:“我们希望把业务扩大,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优质食品、如何欣赏优质食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