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足不出户“家庭医生”登门服务

赖俊旭开的是全科流动诊所;器材、药品、处方一应俱全,连同医生与护士都乘“诊所车”而至。(梁伟康摄)
赖俊旭开的是全科流动诊所;器材、药品、处方一应俱全,连同医生与护士都乘“诊所车”而至。(梁伟康摄)

字体大小:

城市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带动人们对医药的需求。其中,许多老年人希望在家终老,促使对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居家护理·爱心营业》采访四家公司的创办人,有的是从照顾家中长辈的过程得到启发,有的是因为小时候得到年长者的照料而抱着回馈与报恩的心态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创办人清一色是年轻人,使得这个行业俨然成为一个年轻人为年长者奉献爱心的领域。

一般人眼中的“家庭医生”,通常是邻里的诊所医生。倘若除了治病,医生对病人嘘寒问暖、对病历了如指掌、对其家庭背景有所了解,甚至还亲自上门诊治,这样的医生又该如何称呼?业界称之为居家护理医生。

创办全解医疗(OmniMed Healthcare)的赖俊旭,便是一名全科居家护理医生。创业迄今,已有六年经验,是本地为数不多、风评极佳,且全职从事居家护理的医生之一。

赖俊旭开的是流动诊所。器材、药品、处方一应俱全,连同医生与护士,皆乘“诊所车”而来,服务与邻里全科医生无异。唯一的区别,或许是治疗的病人与病情,主要是患病且高危的年长者和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若非下不了床便是出门求医多有不便。创办全解医疗,是为了让病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仍能享有最佳的全科护理。

全职居家护理在业界少有人问津,不像是年轻医生会选择的道路。赖俊旭为何以此创业?

赖俊旭表示,就连当上一名医生,也颇有曲折。父母都不是医生,家中也只有最小的妹妹在学医。因向往自在的学习氛围与生活方式,原打算出国念书。可惜千回百转、计划告终,他才开始考虑本地课程,“在医科与法律之间,二选一。”

选择医科后,赖俊旭原想当一名外科医生。但他随即发现,外科医生的工作时间太长,每回值班都超出24小时,与他“趁年轻结婚生子”的愿景背道而驰,最终只好另觅出路。

形同医疗业体制中一孤舟

途中,赖俊旭专研过医美,还得到全国皮肤中心的认可。但他觉得医美太像美容业,即便酬金丰厚,却不适合自己。他直言:“如果我只是为了赚钱,我就不当医生了。”然而,当一名普通的全科医生,未免过于枯燥乏味。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做行走医生,专攻居家护理。

回想同僚的反应,赖俊旭笑说:“他们觉得我疯了。”一般医生的‘正途’,是开所诊所或到有名气的医院任职。相比之下,仅凭居家护理要何以立足谋生?与他同届的250名同学中,愿意从事居家护理的“只有一人”,形同体制中的一叶孤舟。就连父亲也甚感疑惑:只当普通医生?不走专科路线?

但此时的赖俊旭,已在政府及私人医院的全科和急诊部工作七年。他非常清楚,也非常坚信自己更倾向家庭式护理,打算创造更理想的全科居家护理。

在海军担任军医的服役期间,他便开始边工作边进修。他在2012年完成了全科医疗毕业文凭(Graduate Diploma in Family Medicine)课程。2013年开始从事全科医疗居家护理的工作。接着,在2014年成立了全解医疗。

在他约满转换跑道之际,有一事彻底激发了他的决心:奶奶的病逝。

赖俊旭的奶奶六年前因癌症离世。发病四个月期间,家人顾及奶奶的高龄与病况,想让她在家中养病。当时,奶奶因为是癌症或末期疾病患者,申请了免费的居家临终护理,但其护理经验却令人大失所望。

临终护理医生只上门两回;奶奶凡有不适,该医生在通话中动不动就说送医院。对赖俊旭而言,这样的居家护理,除了让家人感到焦躁不安,一点用处也没有。

奶奶走的时候,赖俊旭的新事业才刚起步。他感慨道:“奶奶的死亡证书,是我居家护理生涯中,签下的第一份证书。”

经过这次的亲身体验,赖俊旭发现本地医疗体制中的居家护理服务,不仅不够发达与完善,在较低收入的社群中更是匮乏。但这也意味着这个“市场”的发展空间与潜能极其大。许多病人无法出门求诊,迫切需要素质高、服务佳的居家护理医生。此外,为了让病人有尊严、有规划且安心地在家中离去,并且陪同他们走完最后一段路,无需转交给陌生人接手临终护理,赖俊旭便在2016年考取了临终护理毕业文凭(Graduate Diploma in Palliative Medicine)。

创业的第一步便是寻找病人。赖俊旭的策略是:继续在各大医院担任临时代理的工作,赚取收入、建立人脉;同时联络三家最大的居家护理中心,表明自己在从事全科居家护理,可以外包形式为其所用。如此双管齐下直至居家病人渐增,收入足以谋生时,再全然放下医院的工作,全职投入居家护理。

每回诊费若获护理津贴可降至20元至35元

未接触居家护理的人,难免觉得其费用一定很高。诚然,私人上门护理的首次应诊费为250元,不包括药品和药物处方,并非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

但是,通过医疗社工与有关部门的津贴评估决定,假设病人符合且获得与中长期护理相关的居家护理津贴资格,每回的诊费可能降低至20元至35元。赖俊旭希望把这个专业普及化,为此他常协助病人做充分的规划,自己则进行多方的协调,尤其是福利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目前看诊的病人中,约八成是获护理津贴的患者,剩余的两成才属于私人电召护理。

赖俊旭一天平均有六个上门护理,每个月大概有150个预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他分享了几个关键守则。

紧密跟进及复诊 减少病患因焦虑住院

赖俊旭的病人以年迈垂危者和末期患者居多,他指出,不要动辄住院,多数病人并不想住院,更不想在医院里病故。倘若家居护理医生处理不妥当,病人动不动就入院,以这些病人的身体状况,身体机能会有所衰退,容易遭传染病入侵,出院时情况可能比入院前更糟糕。

病人不是病例。医院的医生异常繁忙,为应付工作量,一切一贯依循章程、常规、病历表等进行诊断和测试。且不论诸多的测试有无效益,病人就常投诉医生只看(病历)屏幕,不看病人。但病人都希望自己被当作人来看待,而非仅仅是个病例。

知识换取安心。为避免他们动辄住院,就得事先指导他们,如何判断身体状况;在感到不适时,如何用适当的对应药物。再加上居家护理医生紧密地跟进与复诊,让患者少些焦虑,多几分安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