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交流受启发 两女生卖护老产品助年长者提升品质

龚怡清(右)和李长晞售卖适合本地乐龄人士使用的护老产品,帮助年长者独立自主地生活。 (龙国雄摄影)
龚怡清(右)和李长晞售卖适合本地乐龄人士使用的护老产品,帮助年长者独立自主地生活。 (龙国雄摄影)

字体大小:

本地两名女生在大学时期到丹麦交流,深受当地年长者启发,毕业后决定创业,售卖适合本地乐龄人士使用的护老产品,帮助年长者提升生活品质。

32岁的龚怡清和李长晞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她们在求学时期曾到丹麦交流,发现当地的年长者普遍使用助行工具,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相较之下,本地售卖的助行工具却一成不变,缺乏创意。

毕业后,她们决定成为生意伙伴,创办“The Golden Concepts”售卖设计新颖且实用的护老产品,为年长者提供更多选择。

回想起九年前的创业经历,龚怡清忆述:“开业首个月,由于还不确定本地市场的接受度有多高,我们只从中国引进四种小型用品在网上售卖,例如开瓶器和遥控床头灯。乐龄手机的销量最高,因为它的按键较大,也设有求救按键。”

祖母成公司“御用模特儿”

刚起步几个月,两人就成功争取到美国一居家护理品牌的代理权。李长晞笑说,每次引进新产品,都会先让祖母试用,再向厂商反馈。久而久之,祖母也成了公司的“御用模特儿”!

龚怡清透露,目前公司售卖的护老产品有400多种,包括浴室内的安全扶手和床边的防护栏等,其中以助行工具最受欢迎。

“一些坐轮椅的年长者其实仍有行走能力,只是不能走太远。我们会鼓励他们改用四轮助行车(rollator),走累了就能坐在助行车上休息。”

除了四轮助行车,两人设计的折叠式拐杖也颇受年长顾客青睐。龚怡清说:“我们原本代理的拐杖来自英国,但西方人的身高跟亚洲人有差距,因此我们得把拐杖剪短才卖给顾客,耗时又耗力。”

两人索性决定成立自家品牌“The Cane Collective”,与台湾制造商合作生产印有花卉图案,而且符合亚洲人身高的折叠式拐杖。

说服年长者调整心态 助行工具不是老弱象征

本地年长者对拐杖和助行车的接受度近年来有所提高,不再把助行工具视为老弱的象征。

龚怡清和李长晞坦言,创业初期最困难的不是经营生意,而是说服年长者调整心态。

李长晞说:“九年前,多数年长者对助行工具还很排斥,觉得用拐杖‘很没面子’,‘别人会觉得我老了没用,做什么都需要帮忙’。”

然而,过去几年来,她们发现年长者对助行工具的接受度已大有改善。

龚怡清笑说:“以前年长者在展卖会看到助行工具,都会刻意绕道而行,但其实他们内心知道自己需要这些助行工具。与其问他们‘你要用拐杖吗?’,不如换个方式问,例如‘你想用哪种款式的拐杖?’或‘今天要走远路,不妨带个拐杖吧’。”

对两人而言,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并不容易。除了拍摄示范视频,她们也在社交媒体和博客撰文,劝年长者别把雨伞当拐杖使用,因为支撑力不足很可能造成危险。

丹麦年长者靠助行工具 有尊严地独立生活

在丹麦,一些年长者虽然独居,却仍积极融入社会,有尊严地过着他们向往的生活。

龚怡清和李长晞在丹麦交流时发现,当地的年长者多数没有看护者或帮佣照料,却能靠助行工具出外参加社交聚会,自己过马路和购买日用品。

李长晞说:“或许是国情不同,丹麦的年长者很少跟孩子同住。我们的丹麦同学聊起独居的祖父母时都充满自豪。他们高龄80多岁了,却继续在出生的乡镇独立自主地生活,有需要时才拨电求助。”

反观在新加坡,一些年长者可能因害怕跌倒而索性不出门,或需要有人搀扶和帮忙推轮椅才肯出门。

龚怡清笑说:“有一次我看到一位驼背的老太太自己购买日用品,仔细一看才发现她使用的助行器是我们的品牌,我当下兴奋得上前要求合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