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鼎良:我父亲的奋斗之路(之二)

(档案照)
(档案照)

字体大小:

他传递给我的,不只是经商之道,还有满满的正能量和动力,这些正能量与动力,让我在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困难时,更能从容应付。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咖啡店生意依然没有多大起色,到咖啡店消费的人依然不多。

为了增加收入,父亲扩大经营范围,他开始做买卖香烟的生意,也投资五金店和渔船的业务,到了70年代,有很多航海的海员下了船,就到酒吧喝酒,父亲于是也投资酒吧。

虽然收入不错,但是我跟父亲说,这行业不可参与,因环境复杂将影响下一代的人生观,所以,80年代开始,我们就不去沾染酒吧的生意。

在上一期的专栏里,我谈到父亲曾从事房地产的买卖,以下这件事,对父亲来说,犹如他的人生转捩点。

70年代时,有一个房地产经纪找他,向他推介樟宜地段的一整排店屋,全部合共38间。

租户联合不缴租金

那时父亲看到商机,但自己一个人的资金不足,就和几个朋友集资买了下来。

后来遇到的问题是,38间店屋只有一个屋契,无法一间一间隔开出售,租户那时抓住这个“弱点”,认为父亲和他的朋友顶不了多久,就联合起来不缴付租金,逼父亲等人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过后还故意上法庭打无理的官司,一打就是好几年。

还好,父亲和他的朋友最后总算赢了官司,顺利拿回这些店屋,并且保留至今。

父亲做生意,常精打细算,看得很长远,根扎得牢,经商概念也很明确: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投资,不贪心,不熟不做。

所以,即使经济风暴来袭,危机也减至最低,如果问他经商不败法宝,他的答案是:节俭。

不忘回馈社会

父亲确实一生节俭,赚到钱不随便挥霍,不讲究个人享受,也不去旅行,但是该花的地方就花。

70年代生活是辛苦了点,但他当时仍负有一种海外华侨的使命感,再辛苦也坚持每年寄钱回中国老家,并回乡给兄弟建屋,为家乡造路筑庙。

事业有成之后,他也不忘回馈社会,在社区担任要职多年。

90年代,父亲授权予我,本身则当我的导师、顾问,他的“不熟不做”概念,对我影响既深且巨,尤其是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这个理念更深植我心中。其实,他传递给我的,不只是经商之道,还有满满的正能量和动力,这些正能量与动力,让我在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困难时,更能从容应付。

父亲的一生,是中国人到南洋经商谋生的一个案例,他刻苦耐劳的精神,更奠定了金山岭的屹立基石,我常跟孩子分享,公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你们一生的学习标杆。

(作者为老板联谊会创办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