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就职

邵宗海:蔡英文就职演说中两岸部分仍缺一关键词

字体大小:

蔡英文的就职演说,与两岸关系有关的部分,并没有出现北京所期待她会说出的“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但是综观演说全文,仔细来研读她的前后内容逻辑,加上再比较她在当选后与就职前的相关看法,笔者还是会说,蔡英文虽然没有说出“九二共识”,但表达的用字遣词方面,确有其善意,而且也非常接近过去八年的马英九主张。这可摘录蔡的演说中一些片段来佐证:

一、对南中国海及钓鱼岛(台湾称钓鱼台)的立场,她与马的主张非常接近。蔡英文说:“我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当选总统,我有责任捍卫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对于东海及南海(南中国海)问题,我们主张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此南中国海风云时刻,北京应该乐意听到这项论述。

二、没有“九二共识”说法,但已隐含“九二共识”内涵。蔡英文说:“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这段话的重点是蔡说出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已不像过去只单说“历史事实”。不过对“历史事实”,也只有“尊重”,而没有说“接受”。

三、两岸今后的接触与谈判,新政府仍将秉持一个没能说出口“一中原则”来推动。譬如蔡英文说: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这里所提到的宪法与法律,两岸之间不仅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且也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华民国,是典型的一中原则台湾版。

不过,演讲全文中,还是看到蔡英文虽然提到新政府对台湾所面临的挑战,将“诚实以对、并解决问题”。但两岸之间的问题已经到了她的任内,但蔡只用了“和平的积极沟通者”一词就带过。不像对公务人员的“年金改革”,有承诺一年之内提出可行的改革方案;又如面对如二二八历史的伤痛,也说出在总统府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在三年之内,完成台湾自己的转型正义调查报告书;甚至针对“司法改革”,都喊出于今年10月要召开司法国是会议。

另外,蔡英文在演讲全文中,也仍有部分的自我矛盾看法,以及藏有北京可能会有隐忧的“分离意识”。譬如说,她虽然一直强调寻求依循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却仍无意间提出自己是新国家的认知:“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到今天刚好20年”,蔡并说“而过去20年……我们成功渡过了许多新兴民主国家必须面对的难关。”

最后,是蔡英文与她团队在摒除“九二共识”之前,真的疏忽了他们应该必须有所警惕的一些认知:

第一,依北京过去惯例来看,中共领导人曾经说过的话,或特别提及的用词,甚至于这项用词已载入中共的重要文件,一定有它的用意与存在的价值,而且它是不会轻易被更动。最主要的是,这些用词一旦要被消除或变更,试想领导人会怎么来说服他内部已经相信这早是真理的官僚体制及广大民意?更重要的是,习近平在去年及今年已多次提醒要台湾列入“九二共识”,蔡英文的拒绝,叫习近平将如何平顺地走下台阶?

第二,两岸之间一些用词的问题,特别对北京来说,把它定调为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敲定的,可能需要很漫长时间的过程,从蔡英文520的演讲稿内容来看,她个人、或撰稿幕僚、甚至民进党执政团队,都可能没有了解这个症结点。

以北京一直要求蔡英文接受的“九二共识”一词举例来说,在1992年10月两岸两会会谈告一段落时,事实上当时会谈的事实,的确是没有产生任何共识结果,而且还存在着彼此各说各话的现象。稍后之所以有一点共识,即所谓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还是事后海基海协两会的书信往来才建立起来的,这是导致1993年“辜汪会谈”能举行的关键。

但是,北京并没有在之后立即接受这样的会谈及事后协商的结果,甚至怀疑“一中各表”其中内涵。所以,1993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再度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及其政治意涵;以及1995年北京对李登辉访美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甚至中止两岸两会的协商,其实用意就在此。

“九二共识”到2000年5月才有正式官方名称出现,但两岸之间并没交集。直至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在与胡锦涛签署的“五点愿景”中才有提及,这可解释是北京首度认同此一名词,但也只存在于国共之间;即使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将“九二共识”载入政治报告这样重大文件中,也始终未跳出上述的范畴。正式认定“九二共识”是两岸当局之间的政治互信基础,应是2008年6月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的一通电话,以及两岸当局正式启动恢复两会之间的事务性会谈时。

这样的一个互信基础的建立过程,自1992年到2008年,整整走了近16年。而蔡英文520演讲只提到“尊重这个历史事实”,即使有善意,北京可能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消化其中含意。

作者是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