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早报悦读@NLB第13场 医学给陈淮沁带来使命

字体大小:

上周五(3日)《联合早报》与国家图书馆联办的第13场“早报悦读@NLB”活动,本地心脏科权威、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总主任陈淮沁医生分享了他30年来的从医历程,全场300多名观众中有不少人拜读他的专栏文章多年,场上一见如故犹如老友聚会。

当晚的讲题是“我的从医之路”,陈淮沁医生带观众走过他1982年的大学青涩时期;1987年他作为见习医生朝五晚九的工作;1995年到现今他在国大医院挑起大梁和遇到的挑战,以及这些年来他为本地教育、社区、公益和文化事业所做的辛勤付出。

从妇产科投身心内科

鲜为人知的是,陈医生其实从维多利亚中学到大学期间都在管弦乐队里演奏木琴。而在1988年至1990年间本地举办的全国时事问答比赛中,陈医生甚至一度荣获体育科的“状元”,名噪一时。

最终走上心内科医生这条路,陈医生回忆说是因为自己对母亲在1990年心脏病猝逝而耿耿于怀。他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母亲出门后竟然就毫无征兆地暴发了心脏病,从此天人永隔,享年仅55岁,“母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母亲这么年轻就罹患心脏病,很可能是因为过于操劳,累积成病。”

母亲的病逝让陈医生深受打击,他说:“我开始对冠心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想跟病魔斗一斗。”因此,虽然陈医生在医学院的妇产科成绩是全院第一名,但他还是毅然地决定投身心内科领域。1996年他完成在美国杜克大学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深造,回到新加坡国大医院后很快地在2003年晋升为高级顾问医生兼科主任,而当时的他年仅40岁。这既是医院对他的认可,但更多的是责任和挑战。

如今陈淮沁医生每周看150至200个病人,做了上万个手术,辛苦疲劳在所难免。但陈医生认为这是他所背负的使命,“经常有病人到我面前说,你帮我做了手术,你救了我一命……可我做的手术太多了,我不记得,我只能说声抱歉。”

陈医生记得最久的一个病友有25年都在接受他的照料。陈医生说:“这份情谊是很难得的,要建立如此长久的医患关系并不容易。”一些远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病友甚至越洋邀请陈医生聚会,现场一张大圆桌,聚集了几十个人,竟然全部都曾蒙受他的救命之恩。

四处筹款减轻病人手术费

这让陈医生感受到了力量和鼓舞,“我每天起来上班的时候,让我对生命感到最大鼓舞和意义的就是我的病人……可以说,医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使命。”

谈起社会公益,陈淮沁医生非常关心的是一些心脏病患无法负担高昂手术的困境。他指出,目前一项最新的换心瓣手术无需开刀、切胸,病人做完手术后隔天就能出院,但手术使用的人造瓣膜却需要花费5万块钱,而这不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医生从2005年起设立国大心脏基金,开始四处奔走并与华乐团、话剧团合作举办慈善演出筹款,只为了减轻病人的手术费负担。陈医生说,筹款如今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160多个手术,而病人几乎不用付太多的钱。”

陈医生坦诚地说,有很多人问他,什么时候从公职退休从事私人职业?但他觉得人生不是以金钱来衡量的,造福本地的心脏病患者才是他的初心。

讲座上许多观众都踊跃地参与了现场问答,与陈淮沁医生沟通心脏保健相关的问题。由陈医生的专栏文章汇编出版的100本《临床心得:心脏病防治新知二集》也在现场售完。陈医生表示,售书所得将全数捐作国大心脏基金,让更多患者获益。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