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新知

经济学家左小蕾:大湾区可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

左小蕾建议,深圳正在试点电子货币,下一步扩大至大湾区试点,成为走向“湾区化”的突破口。(档案照片)
左小蕾建议,深圳正在试点电子货币,下一步扩大至大湾区试点,成为走向“湾区化”的突破口。(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中国正在谋划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可充分发挥原有优势,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

经济学家左小蕾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开启“双循环”模式,在这一发展格局下,金融要回归本质,服务于实体经济与消费市场的创造,为供给与创新作牵引。

她指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创新目前在大湾区如火如荼,金融应服务于类似的科技发展,而不是可能造成许多风险的资本运作。

左小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内经济循环与国外经济循环互促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深圳乃至大湾区,金融服务可重点对几个方向进行探索:一是应用技术的成果转换,中国的转换机制尚不健全,目前科技研发多在学术和研发机构完成,但技术转换更多由中小企业承担,很多知识产权创新尚停留在专利层面,粤港澳大湾区原本就有创新基因,下一步,金融服务需更多支持创新企业发展,服务于科技成果的转换。

此外,她也建议,大湾区的金融机构要有效利用金融科技,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可针对不同产品、不同收入群体探索发展走势与消费倾向,挖掘市场需求,再反馈至创新供给端。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大湾区可在这些层面发力,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在大循环促进过程中更好为中小企业服务,形成一套经验并推广至更多区域。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左晓蕾说,去年2月正式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至今实施了一年多,大湾区加大了金融创新的探索力度,推出多项金融举措,并在前海蛇口等地开展金融政策的先行先试,为大湾区的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今年7月,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等共同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80条金融举措支持大湾区发展,截至8月末,金融80条措施中有65条完全落地或正推进实施。

不过,因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虽有旺盛的跨境金融需求,但金融市场实现互联互通还存在挑战。左小蕾认为,大湾区内的法律、制度方面差异需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考量,不过,为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三地完全可通过协调机制进行探索调整,也有能力克服现有障碍。

她指出,在金融领域,粤港澳三地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体化市场,寻求合作共赢,她举例说,目前深圳正在试点电子货币,下一步或可考虑扩大至大湾区试点,某种程度可成为走向“湾区化”的突破口,以利于大湾区三种货币的协调运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