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声音

【魅力篇】怀揣职业梦想 新加坡年轻人选择到中国学中医

新加坡留学生江绮茵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药王山寻找中药。(曾实 摄)
新加坡留学生江绮茵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药王山寻找中药。(曾实 摄)

字体大小:

“这是丹青,新加坡斧标驱风油的主要原料之一。”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药物植物园区药王山,22岁的江绮茵对各种草药已是如数家珍。

江绮茵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中医学专业四年级,是该校来自新加坡的几个留学生之一。在中国四年,经过系统的中医学习,这名年轻女孩如今俨然已是身边亲朋好友的养生保养顾问,父亲有肩周炎,她亲自为父亲针灸以缓解疼痛感,并教他进行功能锻炼;朋友咨询她如何在不喝中药的情况下养身保健,她建议他们坚持练习八段锦;采访当日正好下雨,她还贴心提醒淋了雨的记者回去要记得喝姜汤。

对江绮茵而言,中医药有着神奇的魅力,她说,未来回到新加坡,希望能用自己的中医知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为什么到中国学中医?

出生于中医世家,江绮茵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领略到“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的神奇,大学选择专业时,她很快下定决心要学习中医,到中国这一中医起源地留学。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当时年仅18岁的江绮茵,独自漂洋过海到广州求学。

zhongyao_Large.jpg
江绮茵未来回到新加坡,希望能用自己的中医知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曾实 摄)

中医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考核,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刚到广州时,江绮茵的中文还不能很好应对中医专业学习的需要,为提升中文水平,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组织,好让自己尽快融入当地的学习与生活,对于专业学习也毫不含糊,因为成绩优异,她在2016年还拿到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

像江绮茵一样怀揣中医职业梦想,选择到中国学习的新加坡年轻人,近年正在不断增加。他们在不同位置默默耕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把中医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推向国际舞台,广州、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中医高等学府都有他们的踪影。

今年27岁的袁梓朗是另一名有志成为中医师的新加坡年轻人。七年前,袁梓朗赴中国学习中医,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的本科学业后,他继续在该校研读针灸推拿专业,目前进入研究生阶段第二年的学习。

袁梓朗的家族也与中医有着深厚渊源,舅公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上世纪90年代,舅公转而去美国开设中医馆,此后一直在曼哈顿行医。有悬壶济世之志的袁梓朗,大学时原本想要攻读西医,不过,在舅公的中医馆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目睹到针灸、中医中丸药散方面的疗效,对中医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两年服兵役期间的思考,他最终决定到中国学习中医。

后来,了解到学习中医的同时,广州这所院校的课程中也有西医的学习要求,这一教学理念让袁梓朗非常兴奋,因为觉得“病不分中西,医学就应该互取长短”,而中西医结合,也正是他计划学成之后的行医发展方向。

毕业后准备做什么?

袁梓朗目前已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分别考取了行医执照,未来,他计划在新加坡从事中医教育工作,在广东、香港、马来西亚就以行医为主。

他说,新加坡也相当重视岭南针灸文化,但对高疗效的针灸方法认识得还不多,比如针对中风、疑难杂症的针法等,广东和新加坡的气候相似,两地人的体质也相似,相信岭南针灸会适合大多数新加坡人。目前,袁梓朗的导师正考虑在新加坡设立岭南针灸工作站,而他就打算未来在新加坡从事相关教育,把岭南针灸传播到新加坡,让更多本地人受益。

此外,在移动互联时代,袁梓朗也想在新加坡拓展中医与互联网科技的深度结合。

他说,广东在互联网与中医结合方面走在前列,病人求治中医,除了首次问诊需要“望闻问切”了解病况外,此后大都可以用手机软件快速问医,医生同步开出药方,接下来,药厂便可按照药方将中药打磨成粉或是代煎,再直接送到病人家中,病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拿到中药,整个流程非常方便,解决了很多人嫌麻烦不看中医的顾虑。袁梓朗希望未来将这一理念带到新加坡,让更多人用便捷方式体验到中医的益处。

zhongyao2_Large.jpg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加坡留学生袁梓朗跟师学习,为一名中东人做耳穴治疗。(受访者提供)

进入大四学习阶段的江绮茵,也在认真思考下一步的发展,五年制的本科毕业后,她计划继续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研究生,将来回到新加坡开设一家中医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人。

在江绮茵看来,新加坡不同年龄段流行的中医有所不同,其中,熬中药进行身体调理或是治病,在老年一代比较普遍,而且,这一代人也非常乐意亲力亲为煎中药;而在新加坡职业女性中,就流行用针灸来美容减肥,或是进行面部袪皱;对于孩童来说,不少新加坡家长会让他们接受小儿推拿,以进行一些疾病的辅助治疗,此外,运动员或是军人也常会采用中医治疗方式,这一群体受伤率较高,有时物理治疗不尽理想,而中医的拔火罐、针灸就可以帮助缓解他们的状况。

江绮茵指出,尽管不同人群都可能会用到中医治疗方式,但在新加坡,中医院还比较小型,一般人都会通过朋友介绍有针对性去找某个中医或诊所,不像在广州,有病就直接到中医院挂号。江绮茵说,希望未来在新加坡也可实现中西医结合,不过,个中牵扯到很多因素,这也并非一件容易实现的事。

在广东留学收获几何?

来到广东,除了专业课程,江绮茵认为自己另一大收获是了解到岭南文化的特色。她说,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不同,广东地处沿海,有着与外界沟通的悠久历史,思想更为开放,正因为此,广东较早就利用西药来治疗疾病,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广东非常普遍,大家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国外,同时有着中西医诊室的医院还很难见到。

岭南的食疗文化也让江绮茵获益良多,早就知道广东人喜欢煲汤,但来到这里,才真正了解到广东人煲汤的含义。江绮茵说,广东的气候比较湿热,当地人喝汤其实是想达到袪湿、清热等功效,并在最短时间内补充身体的水分,因为粥、汤的水分都更易被身体吸收,所以在这里,即便是学校饭堂,大家也都在喝“老火靓汤”。

另外,广东向有喝凉茶的习惯,根据本地气候、水土特性以及个人身体状况喝不同的凉茶,或清热解毒,或生津止渴,无病防病,有病治病。江绮茵说,以后自己回到新加坡开医馆,也会采纳广东凉茶的理念,以在病人身上取得更好疗效。

对于袁梓朗来说,广东的汤文化与食疗方式亦是他求学期间的一大收获。他说,广东用以煲汤的药材不少,最出名要数五指毛桃、牛大力、千斤拔等,用来治疗重症肌无力、脾虚等症状很有帮助。

他说,中医讲究对症,不同的汤有不同功效,体质不一样,调理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比如北方人常用北芪来补气,但体质偏湿热的广东人服用北芪就容易上火,而同样有补气功效的五指毛桃是广东人常用的煲汤药材,尽管补得相对缓慢一些,但不上火且有一股清香,非常适合广东人。

广东与新加坡的天气类似,都是以湿热为主,广州比新加坡还要更热一些,当地的食疗方法,同样也会适合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民众,袁梓朗说,广东的食材调理办法,都将会是他回国后致力推广的内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