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新尝试“辛”事多 长篇网制苦带甜

《榴梿飘香传万里 黄金果肉值千金》网络特制截图。(洪惠贞设计)
《榴梿飘香传万里 黄金果肉值千金》网络特制截图。(洪惠贞设计)

字体大小:

“长篇网络特制”的内容深度构思、创意呈现角度与可行执行力度,都在考验制作团队的整体专业程度。短短九个月的努力,团队交出的不仅仅是高质量的成品,也展现出超乎想象的毅力与决心。

今年6月初,一篇题为《毒海暗涌》的网络特制曾让制作团队的不同人员僵持不下,这个小插曲虽已成如今的笑谈,但这样的阵痛却是每个长篇网络特制诞生前的必经之苦。

审美是主观且个人的判断,事关创意的大小决定都可能一时间打翻“友谊的小船”,但也正是一场场巨细靡遗且常常注入了强烈情感的讨论,成就了半年多来多个令人眼前一亮的长篇网络特制。

一切始于九个月前……

2017年12月,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成立之初,“digital long-form”(长篇网络特制)是zaobao.sg想尝试的说故事方式之一。在那之前不久,为汲取更多传统报社转型经验,新闻室一组人前往台北,向同行了解他们的作业模式。台湾《联合报》等报业代表介绍了多个长篇网络特制,让在场的华文媒体集团代表很是惊艳,同时也难免有些望洋兴叹。

从那时起,新闻中心和数码部携手对长篇网络特制的探索。

网络“长新闻”概念是在五六年前兴起的。既然叫“长篇”,首先得从“短篇”说起。

zaobao.sg自2016年,配合每日发生的时事新闻推出成百上千篇“短平快”网络特制。相比这些当日抢快推出的短内容,长篇网络特制不止篇幅远超短特制,在选题和风格上也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呈现方面则结合网络设计、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sation)、视频和互动元素等。

长篇网络特制不是将见报文章直接从平面移到网上,而是一种解构过后的重建。如果说平面排版已充满多种可能性,那网络则让这个可能性无限放大。每一个长篇网络特制都是一场集体创作:记者负责采写内容并构思网页架构;摄像师和剪辑师负责画面和视频;数码设计团队通过编写代码,加入适当的设计图像,一点点把网页筑建出来。

跨报跨平台 《六封信》 “玩很大”

20180905_news_interactive-6-letters_Medium.jpg
网络特制《六封信·两个世界·一个华人社会》截图。(洪惠贞设计)

九个月来的每一天都有至少一个长篇网络特制正在进行中。隶属数码部的网络设计小组,包括三名数码设计师、一名数码设计师(动画)和一名前端工程师。他们最常合作的人则是新闻中心特稿组的四名记者。

此外,采访组、财经组和副刊组记者进行的平面专题报道,如果内容适合,也会制作互动新闻。

这当中,《六封信·两个世界·一个华人社会》(以下简称《六封信》)是至今推出的网络特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不仅华文媒体集团内多个组别参与,也是《联合早报》首次与《海峡时报》跨报跨平台合作。两报年轻记者黄伟曼和袁昕互通信函,针对母语教育、华人身份认同和华人特权三大课题交流,不仅有连续多日的平面报道,也有涵盖语音和视频等元素的网页。作为《六封信》的文字作者,特稿组执行级记者黄伟曼也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工作,与新闻中心摄影组、视觉部和数码部数码设计师分头合作。

有六年采访经验的黄伟曼,去年12月加入特稿组后很快便接到《六封信》这项大任务。回忆起长达两个多月的制作过程,她说:“虽然是文字记者出身,但我一向来对设计和视觉编排很感兴趣。《六封信》这个跨平台专题项目给了整个团队很大的发挥空间,很多创意也都是‘玩着玩着’就玩出来的。”

尝试不同呈现方式吸引年轻人

谈到印象最深刻的经历,黄伟曼说:“记得当时我和负责这项专题的摄影记者在工作室拍摄,整个过程是试验性质的。他说他想尝试这么做,我会给些其他的意见,尝试后再看成品。与网页设计师的沟通与交流,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我们讨论怎么让界面设计更富有美感,为网络阅读注入更多可能性,像拉近与使用者或读者的距离,增加互动。这些都是我过去比较少有机会做的。”

《六封信》网页也加入两名书信者自己念出信件的语音,并包括多个针对母语教育、华人身份认同和华人特权的网络投票,大大提高了网页的互动性,也吸引不少千禧世代在社交媒体或线下活动展开讨论。这篇制作也入围由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总协会和谷歌所颁发的2018年亚洲数码媒体奖,在“联系年轻读者的最佳创新奖”(Best Innovation to Engage Youth Audience)类别中脱颖而出,入围前三名,最终结果将在今年11月宣布。

负责《六封信》网页设计和建造的数码设计经理洪惠贞说:“数码说故事的形式在近年来不断演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在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更具吸引力的视觉效果和图表呈现等,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除了长篇特制,数码设计小组也兼顾zaobao.sg各个平台的数码设计更新及特约内容设计需求等。

洪惠贞坦言,与时间赛跑是常态,而在长篇网络特制方面,最大挑战就是要兼顾内容的复杂性和时间性,有效的沟通是成功的关键。“在开始建造网页前,与撰稿团队一同深入研究内容,是必要的准备工作。这才能让制作团队的所有人有一定的共识,最终找到适合的呈现方式。”

网络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工具日新月异,但万变不离其宗。要想在人手一机、注意力分化的今天,吸引并留住读者,网络内容不只需要恰到好处的包装,更需要扎实、独特且有深度的内容。《联合早报》虽然已95岁“高龄”,但在长篇网络特制方面的尝试才刚刚开始。

特稿记者“铁人三项”之路

20180905_news_special_Medium.jpg
特制的拍摄和采访过程格外冗长,每个特制的完成,除了采访团队的心血,也归功于受访者耐心的配合。(黄小芳摄)

特稿组记者黄小芳在去年底从采访组调到特稿组,参与制作了《三碗虾面》《榴梿飘香传千里 黄金果肉值千金》和《毒海暗涌》等长篇内容。《三碗虾面》更入围由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总协会和谷歌所颁发的2018年亚洲数码媒体奖,结果今年11月宣布。

问:网络特制和平面新闻最大不同之处是什么?

黄:平面新闻有字数和格式上的限制,网络特制则没有这些局限。平面新闻像是个人短跑赛,考验记者在最快时间内掌握新闻的功力;网络特制则像铁人三项,每个报道除了需要长时间的锤炼和雕琢,也需掌握影像、声音、设计等环节。

问:谈一谈《三碗虾面》制作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

黄:我原本不爱吃虾面,偶尔会对虾过敏。但为了真实描写虾面的味道,我几乎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吃虾面,有时一天吃上两碗。庆幸的是,我没起疹子,还喜欢上虾面浓郁的滋味。

问:想对团队说的一句话?

黄:过去的特制都只是起点,下来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我只能说:撑着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