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改变中创造自身价值

吴新迪:在数码新闻时代,对追求事实和真相的坚持是转型过程中不变的恒数。(拍摄地点:四楼半座/叶振忠摄)
吴新迪:在数码新闻时代,对追求事实和真相的坚持是转型过程中不变的恒数。(拍摄地点:四楼半座/叶振忠摄)

字体大小:

吴新迪认为,世界不断改变,无论是科技颠覆还是其他外在因素,早报能做的,是不断创造价值,确保我们是读者寻求客观、公正和准确信息的最佳选择。

在这个分秒必争的媒体新时代,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在时间压力下妥协,或做出错误判断。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依赖几个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来为报纸把关,否则工作流程就会出现瓶颈,一些新闻会无法及时发送。我们下放权力,更要把严格把关的意识贯彻到所有新闻工作者身上。大家不能只是想着要攻门,然后把守门的责任交给守门员。如何在跟时间赛跑的同时,不会迷失了方向,忘记要坚守的这道防线,是每天都在纠结的作业。

《联合早报》兼《联合晚报》总编辑吴新迪还记得,今年1月新成立的96.3好电台推出“老总Group Chat”单元,邀请华文媒体集团旗下各平台总编辑轮流上节目谈新闻。第一期是他打头阵,谈的是假新闻。结果,原本只需要通过手机录制三四分钟的音频,他花了半个小时才完成。

“我本来打了腹稿,以为不会太难,但当我开始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不是这么容易,我一直‘吃螺丝’。”

这位自1987年当记者以来,就主要在跟平面媒体打交道的资深媒体人,发现录广播节目也是门“技术活”,需要用到跟写新闻不一样的技巧。不过,秉着虚心学习的信念,他经过几次练习就掌握窍门。

“我会先在电脑上把草稿打出来,再把一些用词转换成比较口语的,录的时候,也会分成几段来录,这样一来,哪一段说得不好,也不需要全部重新来过。我虽然天生不是吃这行饭,但我要求同事们转型,自己也不能落下。”

从写平面新闻时的书面用语要求严谨、精确和完整、到通过广播节目评说新闻得照顾到用词的生动和生活化,其实也反映了早报本身的转型。今天的早报,已不再只是一份摆在茶几上的报纸或者是一个网站,同时也是指尖上滑动的手机推送、视频和社交媒体,还有耳边响起的广播节目。

早报持续变化,但不变的是让读者、网友和听众触目可读、触手可及、触耳可听的亲切感。

20180906_zaobao95_gohsinteck_2_Large.jpg
四楼半座 今年7月底正式开幕的“四楼半座”是原本的早报言论与体育组所在地,在办公室翻新后辟为开放式咖啡座,让同事们有个喝喝咖啡聊聊天的地方。咖啡座的名字经内部提名投选,每逢星期一和三下午,还会有同事负责操作专业咖啡机,泡咖啡给大家享用。 (龙国雄摄)

吴新迪为早报95周年特辑接受记者访问时,开场白离不开早报这个老牌纸媒最近几年经历的颠覆性变化。他说,过去受限于报纸这个传播载体的局限,一天只能给读者传送一次新闻,如果一件重大事件错过了截稿时间,就要再等24小时才能更新。另外,报纸也只能以文字和图像来报道新闻,说故事。

“但是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完美结合后,我们过去的这些局限全都解除了,也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的新闻作业方式。我们的新闻室不再只有一个截稿时间,而是不断更新和传送最新消息给读者,而且说故事的方法更多元了,视频、动画、语音等都是新手段。”

新科技也让过去一些因语文能力而无法阅读华文报章的读者,有机会接触早报的内容。这些新读者可以通过视频,手机应用的语音读报功能等,来吸收早报涵盖的丰富内容。早报因此开拓了一批新读者群。

与读者关系不再是单向的

“早报对于读者来说,就不再只是一份报纸,它更是一个全方位的阅读体验,我们和读者之间,也因为报纸的转型而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

吴新迪指出,过去,报纸比较强调权威性,每天为读者决定他们应该看什么新闻,“但现在我们之间的互动增加了,每天在选择要突出和重点处理什么新闻时,数码平台上的热点新闻排行榜也成了我们的参考。我们和读者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

吴新迪笑说,新闻室几年前开始安装大荧幕,举目就能看到各大新闻网站的热点新闻以及排行榜上的热搜新闻。“我经常站起来,盯着大荧幕看哪些新闻是读者关注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在发呆。”

问及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吴新迪说,要推动任何的改变,最难的就是改变人的观念,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都需要在心态上、观念上做出调适。不过,他很庆幸同事接受新事物和新做法,在参与早报转型方面交出了亮丽成绩单。

另一大挑战就是在假信息和假新闻横行的今天对追求事实和真相的坚持,而这也是转型过程中不变的恒数,是建立公信力的基石,更是让早报跟其他社交媒体有所区别的地方。

“不过,这是说易行难。在这个分秒必争的媒体新时代,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在时间压力下妥协,或做出错误判断。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依赖几个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来为报纸把关,否则工作流程就会出现瓶颈,一些新闻会无法及时发送。我们下放权力,更要把严格把关的意识贯彻到所有新闻工作者身上。大家不能只是想着要攻门,然后把守门的责任交给守门员。如何在与时间赛跑的同时,不会迷失了方向,忘记要坚守的这道防线,是每天都在纠结的作业。”

在报纸走向数码化同时,吴新迪也提醒,作为本区域数一数二的华文报章,不能忘记早报每天还有许多愿意掏钱买报纸的读者。这些忠实读者中虽然有些也通过数码平台追看不断更新的丰富内容,但每天早上不看早报,还是会让他们感到浑身不自在。另外一些读者,仍旧依靠报纸作为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报纸对于他们不只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生活的必需。

同时,早报人也要意识到,读者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每天早上读报的时候,就已经在前一天知道许多新闻了,因此报纸要怎么让他们仍旧感到新和鲜?

善用版面说故事

吴新迪说:“就像网购走俏的时代,购物商场只要懂得转型,经营得当,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到商场除了购物,也是一种生活体验。报纸也是如此,我们除了提供信息给读者,是否也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愉快的阅读体验?”

他认为,相对于其他媒体,报纸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版面,因此得充分发挥这个特色,善用版面来说故事。

例如,标题除了得点出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还得让读者有些惊喜,让读者觉得有巧思、有态度、有观点,或者套用时下的流行词——有哏。

早报的编辑部也更注重视觉效果,善用照片和图表来说故事,并通过吸引人又易读易懂的排版,把新闻有主次有层次地呈现出来。

“我们毕竟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必妄自菲薄,我们对新闻的判断对读者来说,还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的吴新迪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喜欢自己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这无形中也限制了他们的接触面。报纸如果做得好,会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他们原本没有注意到的新闻,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带他们跨出自己的小世界。

另外,不计其数的媒体和自媒体,每天在各种不同平台发表不计其数的内容,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有人称之为信息爆炸,也有人说是信息麻木。要避免不会在信息海洋中迷失,读者也需要有人帮忙他们导航。吴新迪认为,报纸能做到这点,对读者就有了价值。

加强中国和区域新闻报道

除了科技颠覆传播方式,一些其他客观环境因素如经济中心转向亚洲,也促使早报迈出实质的步伐。谈到这点,吴新迪指出,崛起的中国会是下来全世界的关注点,而对中国的报道,一直是早报的强项和特色,应该把握这个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丰富内容。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新加坡和中国企业进军东南亚,读者对于本区域政经新闻的关注度也一直在提高,我们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报道,包括善用和共享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下其他语文媒体的资源和内容。”

《联合早报》作为一个可信赖的品牌,其实很早就走出国门。从早期的联合早报网,到现在的zaobao.comzaobao.sg,这些年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海外读者,中国大陆读者占最多数,但区域读者也不少。过去碰到重大新闻如马来西亚大选、中国十九大以及每年的两会等,访客和流量都明显提高。为了给大中华地区的读者带来他们感兴趣的新闻,zaobao.com的内容筛选和呈现方式专门面向他们,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其他地区则是以zaobao.sg这个平台运作。

改变是永恒的。展望早报100周年,吴新迪强调,过去进行的一些大刀阔斧的改变只是一个开始。他预计,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语音识别科技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势必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改变新闻作业和新闻呈现的方式。

“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创造我们的价值,确保我们的各种不同平台是读者寻求客观、公正和准确信息的最佳选择。”


吴新迪1987年加入《联合早报》任意外组记者,之后曾在采访组、政治组、财经组和早报网工作。2005年调派至《联合晚报》任执行编辑。2006年出任《我报》创刊总编辑。2008年调回早报,先后担任高级执行编辑、副总编辑和执行副总编辑。2011年接任早报总编辑。2017年兼任晚报总编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