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传统一直在“变”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建议,早报的内容可融入更多流行文化元素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同时也可注入促进中英文读者交流的内容。(龙国雄摄)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建议,早报的内容可融入更多流行文化元素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同时也可注入促进中英文读者交流的内容。(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指出,不是融入了创新元素就等同于忽视了传统元素。因此华族文化中心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以新手法吸引年轻人,包括同《联合早报》合办文创空间等。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认为,传统一直在改变,国人应持较开放态度看待。在传统中因应时代和潮流做出的改变,并不等同于忽视传统。

刘思伟(46岁)在出任这个总裁职务前曾担任律师和艺文界策展人,游走于理性的法条与感性的艺文界之间。

他也是我国双语教育制度下的“产物”,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修读美术史硕士,数十年来不断体验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返新从事策展工作后,他重拾阅读《联合早报》与《海峡时报》,继续以双语关注本地的艺文界发展。

在很多层面上,华族文化中心如何在发扬传统时也因应新时代文化的到来,同《联合早报》力求报道高素质新闻,但同时求新求变吸引新读者的目光有不少相似之处。

以开放态度看待事物

要怎样在创新吸引年轻族群和传承传统重任之间取得平衡,具备双语优势的刘思伟的建议是:以开放态度看待事物。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传统一直在变。我们要用一个比较开放的态度看待传统。我们目前所认定的一些传统面貌,如果经深刻了解,肯定和50年、100年前有所差别。”

刘思伟说,了解了这点就不会被传统约束,就会更大胆有自信地去做出新尝试。他也说,并非融入了创新元素就等同于忽视了传统元素。

因此,他在接管华族文化中心后,在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不忘年轻一代,推出“Sing浪”演唱会及同《联合早报》合办文创空间等,以新手法吸引年轻人,再从中鼓励他们关注华族文化发展。

与此同时,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也没忘了为本地艺术家和团体提供平台,以联办形式或提供场地赞助,让活动项目更多样化。中心也同时设立奖项,向艺术文化前辈致敬。

刘思伟曾在受访时提及,中心的一大方针是吸引年轻国人前来活动,好让文化得以传承。

流行文化可吸引双语读者

刘思伟生长在一个双语家庭,父母都受华文教育,但他们也因工作需要常使用英语。他的父母也有订阅《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的习惯,所以他从小就接触到本地中英文主流报章。

他坦言:“我的经历可能和很多年轻国人一样,家中如果有两份报纸,会先看英文的。但我中学时也看早报的娱乐新闻。”

作为近10多年重拾早报的读者,刘思伟观察到,早报的艺术新闻报道更为全面,内容更充实。此外,他也和一般国人一样,透过阅读早报关注民生课题,同时比较各报对于相同课题报道的不同切入点。

他认为,吸引像他这样在双语环境成长的年轻读者重拾早报,关键是流行文化。

“很多人都喜欢听周杰伦的音乐。如果可以,应该找个方式提醒大家,只要深入探讨就会发现周杰伦歌曲中的歌词其实也跟华族文化的历史和文学有关。”

刘思伟认为,以流行文化引起年轻人的目光,再慢慢吸引他们阅读早报是一种方法。

在艺术领域耕耘多年的他也说,开始与观众接触时,吸引他们的可能是一些视觉元素,包括图片和视频。因此,早报或许可先以更多视觉元素吸引读者,再逐步加入文字。

在访谈中,刘思伟几度提及,英语是本地的工作和常用语,这是大家须接受的事实。但他也发现,还是有人偏向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刘思伟建议,本地媒体可借助这样的双语优势,推动中英文读者之间的交流。

他举例,今年初早报和《海峡时报》刊登的《六封信 两个世界 一个华人社会》的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吸引了《海峡时报》读者阅读早报,也吸引早报读者阅读《海峡时报》。

刘思伟也希望,未来的早报能有固定报道各族文化发展相关活动的栏目。

谈及艺术新闻的重要性,刘思伟说:“不管是文化艺术家、音乐家或画家,他们对新加坡、世界或社会都有独特的看法。文化的表达就是非常好的管道,激发读者更深一层地去思考社会课题,也同时反映一个时代。”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