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能生存下来的,已是传统和经典

字体大小:

书名:蔡澜的小世界,大味道
作者:蔡澜
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有关新加坡的书,内容是蔡澜记忆里的新加坡,收录了他近60篇文章,分为蔡澜的小世界与蔡澜的大味道两部分。“小世界”大多是蔡澜描述新加坡的人与事,包括童年回忆,亲情的温馨琐事,与倪匡、张小娴等好友的趣事等。“大味道”则是蔡澜对新加坡美食的味蕾记忆,包括海南鸡饭、炒粿条、潮州糜等小吃,以及一些老字号小贩及餐馆的佳肴的品鉴。

书中的“大味道”,蔡澜写了不少新加坡美食,包括小贩小吃例如虾面、山瑞、潮州糜、海南鸡饭、炒粿条、福建炒面等,作者还写了他心目中的“薰衣草熟食中心”。

蔡澜说:“所谓虾面,一定要用虾壳和猪骨熬出很香浓的汤,这是基本。这家人维持着这种水准,依足旧传统。上桌前加上猪油渣,桌上也有辣椒粉给你撒。生意滔滔是必然的。”

蔡澜对新加坡小吃有自己的看法:“新加坡的炒粿条,是潮州人炒的。但是到了汕头和潮州,就是找不到,像去海南岛,没有海南鸡饭一样。这些美食,都已经变成新加坡独有的了。也可以说是从中国大陆的小吃演变出来的,适合了南洋人的胃口,也是一种新派Fusion菜。而这种Fusion经长年的岁月历练和淘汰,能生存下来,已是传统和经典了,可以接受。另一种福建炒面也是一个例子,它和吉隆坡那种炒得黑漆的福建炒面又不同,是白色的。”

书名:Early Hawkers in Singapore: 1920s to 1930s
绘图:张洋
译者:赖启健
出版:焦点出版

《消失了的过街小贩》英文版是一本有关新加坡小贩的书,而且是有关“消失了的过街小贩”。

1987年11月至1988年中,《联合晚报》发表了“消失了的过街小贩”漫画系列,描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街头小贩的风貌。

画中的过街小贩,或肩挑担子或手提篮子沿街叫卖,他们一般头戴草帽或斗笠,脚穿拖鞋或赤着脚,衣着粗糙,画中的小档口也画得仔细,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系列漫画一直连载至1988年5月16日,共128幅,张洋以简练笔触描绘当年新加坡街头的流动小贩,每幅插画也都配上文字描述。

在今日看来,张洋的这一系列漫画可说为当年的小贩文化做了很好的记录。

本书译者赖启健为建筑与城市历史学者,配合本书的出版,撰写张洋漫画导论,以及新加坡小贩文化的研究绪论,从不同角度帮助读者欣赏张洋的这系列作品。

赖启健并将张洋漫画系列分为三辑,分别为熟食、水果与甜品、日常用品,从鱼丸面、云吞面、叻沙,到穿心饼、薄饼,到卖衣物、香烟,甚至美容用品的各类小贩。

有趣的是,从张洋的描述,也可了解到近百年前,卖鱼丸面和卖云吞面的小贩,敲竹片叫卖的音调是不同的。也可知道,早期苦力之所以爱吃猪血面线,是因为他们在脏乱的环境里工作,相信猪血可以清肺。

张洋原名张辉月,在1991年因肺癌去世,享年72岁,张洋早年从事电影广告业,业余喜欢画漫画与连环图,1963年曾为谢倬荣的《顽童闹学记》画了24帧漫画插图。1984年开始,以特约漫画作者的身份在《联合晚报》发表连环图故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