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琬仪:来自星星的你们

《取火》IG三月企划推出西西特辑,介绍去年离世的香港作家的作品。(李心仪插图)
《取火》IG三月企划推出西西特辑,介绍去年离世的香港作家的作品。(李心仪插图)

字体大小:

只要有出发的冲动,踏出去,走下去,愿意和自己不一样的伙伴碰撞创意,无论多忙都守住截稿、出版的时间契约,宇宙的神秘力量会来帮助你。

三年防疫,带走了哪些,带来了哪些?

读者也许已经不记得疫情前《联合早报》副刊开多少页,作为版面被瘟神吃掉的编辑,纵使记性不太好,至今却记忆如新。

一整版供青年作者发表作品的《取火》就这样缩减为不定期在《@世代》出现的栏目。《取火》少说有二十多年历史,还记得1990年代,我上大学时,《取火》《文艺城》两边投稿,当年的习惯是散文投《取火》,小说投《文艺城》。

传统媒体转型,纸媒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消失的版面很可能一去不复还。

一门关上,一门开启。《取火》扩充版图,取了洋名开了社媒Instagram(@litupourworld)账号,换上全新的编辑阵容(编辑们平均年龄25岁以下),月月更新,步步探索,从2021年7月试刊,走到现在,不到两年时间,编辑部决定转战网站,储备能量,争取日后回归纸本。

在杂务困身悲白发前,我想把《取火》IG BTS(behind the scene,幕后花絮)记下来,日后记忆失色,文字为凭。

早报副刊2012年开辟青年作者专栏《字食族》,每周在《取火》刊载。《字食族》隔年招募新作者,至今已有七代作者,46人。

网络时代,年轻人不愁没有发表作品的平台。百年老店如《联合早报》至今还能吸引年轻人的青睐,应征字食族;被选上的学生作者,文采是基本要求,他们的文字展现了个性、才情、用心与认真。

一次聚会,第四代字食族G提出,怎么让作者们卸下专栏后仍有联系?那时候,我没有答案。没有答案,是因为没有感到事情的紧迫性。年轻写作人,喜欢和文字相处,未必都喜欢和陌生人交往。出版、发表的意义对于21世纪十几二十岁的少年来说,可有可无,不清不楚。那是疫情前。

疫情第一年,第三代字食族三月到副刊实习,帮忙整理字食族的档案资料。五代作者32人,除了投身文字和媒体工作的,还有多少人继续写作?第六代七名作者完成专栏任期后,还会继续投稿?

时下大专生玩IG,分享生活、发表创作,于是动念在IG开辟平台,邀请G、三月,和第六代字食族小黄“创台”,后来加入的联合学生俱乐部美术通讯员KY、第五代字食族四腿、第七代字食族P和路安,在踏出家门得戴口罩,线上会议为日常,堂食聚会限定人数……瘟疫蔓延时,我们开展一段段意想不到的文字旅程。

进入第二年,小黄说在IG刊长文不会被好好阅读,应该有一个正式的网站好好地展示投稿文章。构思字食族进校园活动时,四腿说要有纸本成品引起话题。做网站吗?出书吗?做杂志吗?每一个问号都是无限的可能性。对于无限、可能性这两个关键词,我的联想总是:好玩、有趣;挑战或者困难从来不是障碍,而是有待攻克的谜题。

正如当初开设IG平台时,没有想到字食族作者也具备美编才能,无数个等待最新贴文上载的晚上,常为文编、美编的创意与才华惊艳,也看到就在许多人觉得时间被疫情偷走时,年轻作者们在21世纪历史进程中人类最茫然的时刻,透过文字与创意悄悄地成长与蜕变。现在,取火IG编辑们要动手动脚在网络世界搭建一个更全面的舞台,走到这一步,不管下来故事怎么发展,我都视为奇迹。

这是很奇妙的经验,只要有出发的冲动,踏出去,走下去,愿意和自己不一样的伙伴碰撞创意,无论多忙都守住截稿、出版的时间契约,宇宙的神秘力量会来帮助你。例如,取火IG编辑部今年迎来第五代字食族F、第七代字食族Z,期待她们带来新的刺激与花火。

网站的定位,取火IG编辑部还在酝酿中。2023年字食族编辑部开始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对话写作,完成这段旅程,答案也许现身,或者开启另一道任意门。

互联网时代,纸媒被视为过时工具,永不过时的是传播知识,阅读作伴,交流思想,联结情感的渴望。作为跨过两个世纪的“中间世代”,我们责无旁贷,没心没肺的人工智能帮不上忙,守护纸媒养成几代人的情怀,还好有来自星星的你们。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