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朱仙镇寻年画瑰宝

字体大小:

中国自游行

王远昌∕文图

朱仙镇木版年画兴于宋,明清时期,由于运河的开通,朱仙镇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木版年画的先河,使“朱仙镇木版年画”成为中国木版年画历史的源头。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盛,应先提开封,于是,本文作者便飞到开封朱仙镇,拜访代表性年画传承人。

“年画”一词至清晚期才出现,今天流行的“年画”的说法,包括了《东京梦华录》中所列的门神、钟馗、桃符、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纸画等。宋代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兴起和成熟,年画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从供不应求的笔绘年画,逐步演化成有着色、套色的木版刻印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也使“朱仙镇木版年画”成为中国木版年画历史的源头。请财神、选对联、买鞭炮、购年货……行色匆匆中,又是一个撩人心扉的年终岁末。我们走进开封朱仙镇,拜访代表性年画传承人。

大雅之堂进汴京

曲儿听祥符调,美味儿豆腐干,喝的是竹竿青酒,讲的是英雄信义,在河南省开封城南20公里有镇,名曰“朱仙”,相传为战国时期朱亥故里。虽偏居古都一隅,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而成就其美誉的就是这里流传的中国最古老的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

去朱仙镇的那天正赶上开封地区的第一场雪,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古镇少了几分喧嚣,目之所及是稀稀拉拉的店铺和摊贩,这个栉沐千年风雨的古镇,缓缓地步行在现代化的今天,无法想象它曾有的辉煌。遥想当年民族英雄岳飞大破金兵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明朝时期在此建起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庙,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据史载,朱仙镇木版年画兴于宋,明清时期,由于运河的开通,朱仙镇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年画的生产与销售达到繁盛顶峰,年画作坊最多时达300余家。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盛,应先提开封。北宋年间的开封,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活跃,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木版刻印技术的出现,使年画的大量需求得到满足,以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官办与民办作坊齐开,年画销售盛况空前,并很快影响到中国。展开《清明上河图》,距卷首三尺左右便可看到“王家纸马”的店面,纸马店幌子清晰可辨。这一局部写真虽然所占篇幅极小,却是画家认为必须描绘的北宋社会生活内容之一。

千百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随着岁月沧桑跌宕起伏。公元11世纪以后,中原大地经历了长期的民族纷争、战乱和自然灾害,至20世纪初,朱仙镇内年画商号仅存70余家。抗战前夕,年画行业为了生存,多迁往开封城中的书店街、大南门里、西大街、东大街、土街一带。日军侵占开封后,古城百业凋敝,年画商号相继倒闭或转行。到解放前夕,年画作坊和传承艺人在开封地区已寥寥无几,民间记忆严重中断,无论古画还是古版都已寥如寒星。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种必然规律。传统年画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当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候,年画艺术由兴盛而衰败是正常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完全抛弃和忘记。”80年代,开封和朱仙镇成立了木版年画社和研究会,并在岳庙大街东段路北建成了木板年画一条街,恢复了数家老字号。

一纸万象迎新福

在当地人热情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偎古运河而建的年画一条街上,原汁原味的老屋房檐骨瘦嶙峋,斑驳的墙皮昭示着它曾经历过的岁月沧桑。初冬的寒风中只有几家店铺开着门,稍显冷清。

一座二层铺面高高撑起黑底黄边黄字的“幌子”,上书“天成老店”,油漆剥落的老屋里没有任何装修,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年画,造型威武的门神、铁面虬髯的钟馗头、五子夺魁、加官进禄、松鹤延年、莲生贵子等代表性题材的年画琳琅满目。70多岁的尹国全老人衣着朴素,坐在堆放了各色颜料的台前,在两个孙子的协助下反反复复涂抹、印制。台上放置着新刻好的版,花费了老人一个月的时间,旁边铁架子上挂满了花花绿绿刚印完的年画,煞是好看,这是晾干工序。旁边柜台后坐着尹老的老伴,制作台连着柜台,典型的作坊式生产。

尹国全告诉我们,由于历史和文化生活的积淀,年画内容包罗万象。有与天地的交流,有对祖先的怀念,有趋吉避凶的心愿,还有文学名作、民俗风情、戏曲时事、花卉动物、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等。其中“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最受欢迎,因此每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屋里屋外到处贴满“各司其职”的神像,其中尤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的门神为必备。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评价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些木刻朴实,刻线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诚然,苍劲古拙的线条、简洁对称的图案,体现了地道的带有北方粗犷厚实、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风味。红、黄、绿、紫的套色,艳丽浓重,人物形象夸张,头大身小,看上去土头土脑,憨得可爱。多数人物脸部采用白脸、红眼皮,尹老说,这是它特有的装饰手法。

朱仙镇木版年画多用坚实的梨木刻版,刻版的工具多为自行制作的刻刀、净缝刀、刮刀、敲锤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印制出来的每张作品也会有微妙的变化,人毕竟不是机器,每次颜料的多少、力量的轻重,会产生一些偶然的效果,所以直到掀起年画的最终一刻,你都无法想象年画最终的样子,这也是木版年画本身的魅力所在。尹老平时一直在刻版,但大量印制一般要在秋收之后,到了年前各地的客商就该上门了。

刀耕不辍代代传

尹国全是“天成老店”的第五代传人,他6岁就开始上工作台随父亲尹福祥学习木版年画印刷、雕版、套版、套色和调色技艺。几十年来,他设计创作雕版300多套、1500多块,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研究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在他看来,如今真正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正面临丢失的危险。“以前俺们印年画的颜料都是用松烟、槐米、章丹等植物精心加工熬制而成的,虽然费时费力,但是跟现在的工业颜料比起来,颜色更纯正。老辈儿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要一代代传下去,俺的两个儿子和孙子都是俺的继承人。”淳朴的老人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却在沉重和辛劳中,为中国民间技艺的传承默默耕耘着。

“一笔笔绘出春秋冬夏,一刀刀刻下酸甜苦辣,一层层印上五彩的梦……”画满心中理想图景的年画,其实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新年来临之际,用崭新的年画寄托对来年的期盼,和吉瑞的福字、喜庆的楹联一起,将岁时营造成一个极特殊、美好、可触摸的时间和空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