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风味迁狮城 只让食客尝最鲜

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默默耕耘的小贩及许多每天到小贩中心解决三餐的国人振奋不已。

《联合晚报》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及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

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新鲜登场,请小贩畅谈他们手艺如何传承创新,以及对创业守业的坚持。

当年德光岛最大一家海鲜楼,搬迁至新加坡本岛之后五个兄弟姐妹继续经营,排行第四的施静芳想要自己发挥,凭借多年来对海鲜深度认识,便在樟宜村小贩中心开档卖烧烤。

从小在德光岛长大的施静芳(53岁)说,父母1975年在德光岛上开设海鲜楼,是当时岛上最大的一家,地点就在码头旁边的海滩上。  

1985年,施静芳一家因为政府征用德光岛土地,无奈从岛上搬移。  

仍想继续在大海旁边经营海鲜楼,施静芳一家于是在樟宜村开餐馆,招牌还是跟以前一样。这家“德光海鲜楼”,目前由施静芳的哥哥和姐姐在经营。  

一直有意自由发挥的施静芳,决定独当一面,就与妹妹在海鲜楼旁边的樟宜村小贩中心开档做生意,一转眼就是15年。  

她说:“我当时还是有信心的,所以决定自己出来闯一闯,我并没有后悔,我们售卖的食物那么多年来也被公认了。”  

从小就住在海边并在海鲜楼帮忙,施静芳吃的海鲜都是非常新鲜的,因此对于海产的新鲜度非常讲究。  

她因此决定与本地渔夫合作,选购他们每天捕捞到的鱼后,直接在摊位处理,然后立即真空包装,并放入摊位前的小冰箱里,以保持鱼的新鲜。  

不过,施静芳坦言,经营海鲜档口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海产价格的起起落落。  

她说:“海产价格每逢农历新年期间都会水涨船高,而目前又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些价格的变动难免会影响摊位的利润。”

每条鱼都是施静芳在摊位处理之后,立即真空包装,并放入摊位前的小冰箱里,以保持鱼的新鲜。

吃遍多种海鱼 最爱烤魟鱼

吃遍本地多种海鱼,老板娘还是最爱吃烤魟鱼,因此让参峇烤魟鱼成为主角,而所用参峇也是父母当年的独家秘方。  

施静芳笑说,很多年轻人其实都不认识本地海鱼的分别,若把石斑、金目卢和花点放在他们面前,也不懂得如何区分。  

施静芳吃遍多种海鱼,最爱还是魟鱼(stingray),因此决定将参峇烤魟鱼作为摊位的招牌菜。  

她说,摊位的参峇烤魟鱼所使用的参峇,秘方源自于当年在德光岛的海鲜楼,是由父母亲研发的。  

为了保留这种“古早味”,施静芳都会亲自烹煮参峇酱料。
 

小贩摊位贴着一张照片,是施静芳一家在德光岛经营的海鲜楼,是当时岛上规模最大的一家。

由本地渔夫捕捞 档口八成海产来自附近海域

档口八成的海产来自本地渔夫在附近海域亲自捕获,老板娘希望将童年岛上常吃到的海鱼,推荐给更多人。  

施静芳受访时说,本地其实有很多好吃的海鱼,是由本地渔夫亲自捕捞。  

她说:“跟供应商进口的鱼一般上都是处理好的,但从渔夫直接购买,我还得自己在档口处理,需要更多时间和劳力。”  

但是,施静芳那么多年来,还是坚持购买本地渔夫捕捞的海鱼。  

樟宜一代的钓鱼爱好者,也经常把新鲜捕获的海鱼带到店里去,让店里处理并烹煮。  

她说:“我们小时候就住在海边附近,从小吃的就是本地的海鱼,我就是想把小时候的这个味道,带给更多的新加坡人。”
 

浏览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Out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