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提升保健意识靠政策更靠个人

社论 

卫生部成立新的跨部门工作小组,探讨促进保健活动的“转型”问题,并从明年1月展开公众咨询,集思广益,目的是要把保健“融入生活中”。

促进保健活动的“转型”,从字面理解应是指策略的调整,策略的调整则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起了变化,有的变化是健康的,有的则是带来新的健康问题。例如快餐派送上门服务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种普遍的消费形态,年轻人更是爱上这种服务,他们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比萨、汉堡包加汽水之类的套餐很快就送上门。

另一方面,人们所喜爱的快熟面,其受欢迎度即使是在发明地日本也已下降,总部设在大阪的世界拉面协会的统计显示,之前每年都创下1000亿包销售量纪录的快熟面市场,到2015和2016年却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减少到974亿6000万包。

日本《每日新闻》不久前报道,中国的快熟面消费占全球的四成,但在三年里销量却降低了20%。今年8月,日本快熟面进入面世60周年,厂商推出了较健康的减盐和减卡路里的产品,以因应时代的需求。

吃自助餐是普遍的应酬方式,价格越贵的自助餐吸引力越大,高级酒店的餐馆自助餐往往必须预定座位。一次放纵自己的自助餐就可能抵消几天的保健努力,但这不是自助餐的错。一个人懂得节制饮食,丰盛的美食摆满桌也能管住自己的胃口。

要在一个消费型的社会提倡“七分饱”的概念,是个富有挑战性,值得去落实的策略。新加坡是美食天堂,即使是小贩中心里的熟食都已非常多样化,除了本地美食之外,日式、韩式、泰式、越南式等等,都在考验人们对美食的抗拒能力。美食的多样化跟人们口味的多样化互为因果关系,住在美食之都,人们在健康上难免付出代价。这也许正是我们必须把提高国人保健意识当作长期策略的关键因素。

在2017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说中,李显龙总理把对抗糖尿病当作重要课题之一,还曾引来一些人的不解,以为总理在一年一度的重要演讲谈这种“小事”不恰当,但总理的关注,即表示糖尿病问题的严重性。他甚至登高一呼,要人们改变吃白米的习惯,多吃糙米。经总理呼吁之后,一段时期内,我们也看到民间的一些积极响应,小贩中心和食阁开始推出糙米饭作为号召,但到底有多少人已经改变了吃白米的习惯,我们还未看到调查数据。如果糙米销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则表示把多吃糙米当作一种生活习惯的人有所增加。

提高保健意识的新策略还是必须从源头下手,规定饮食业者提高饮食健康标准。健康食物的提供应是常态,而不只是“选项”而已。最简单的是,不论是小贩中心、咖啡店里给顾客泡的咖啡或是红茶之类加糖或加奶饮料,都必须是以少量为标准,甜一点的口味就须另外交代,现在的情况则是刚好相反。这种生意手法的“转型”并不影响业者的利益,反而会为他们节省成本。如果这能成为一种常态的话,喜欢甜口味的人也会逐渐改变偏甜的习惯。

保健不仅是饮食的健康而已,把跑步、步行和游泳等“带氧”运动融入生活规律中,在处处公园和公共游泳池也很方便的新加坡,应该不是什么难以达到的目标。中医所讲求的养生,以及各种形式的保健功法,只要适得其法,又能持之以恒,总能促进个人的健康和防范疾病。

保健并非有没有时间或是有没有钱的问题,只要有保健的意识,个人不健康生活方式先“转型”,少吃喝应酬、少花时间在网上、少搭电梯也都是健康生活之道。

浏览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Out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