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学者:协定过程先易后难  

特朗普(右)周五(10月11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中国副总理刘鹤会晤,和他握手。(彭博社)
特朗普(右)周五(10月11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中国副总理刘鹤会晤,和他握手。(彭博社)

字体大小:

中美第13轮高级别经贸磋商以双方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收场,美国宣布延迟原定下周二(15日)进一步提高关税的计划,中国则同意购买大量美国农产品并作出货币和金融服务方面的让步,为近月来急转直下的贸易战注入稳定剂。

不过,中美舆论普遍对这项范围较窄的口头协议抱持谨慎态度。学者分析,协定过程将先易后难,但阶段性协议至少避免贸易战继续升级,也防止近期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失控。

综合路透社、彭博社等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华盛顿时间昨天下午(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会与中国副总理刘鹤见面,之后会见记者时宣布,美国和中国达成了实质性的“第一阶段协议”:中国每年将向美国购买价值达500亿美元(约686亿新元)的农产品、并同意采纳一些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及作出金融服务和货币政策的让步;美国则将推迟原定下周二(15日)将价值2500亿美元进口中国商品关税从25%增至30%的计划。 

不过,这项协议的具体细节和文本未敲定,过程需花上五个星期。特朗普说,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可能会在下月中于智利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签署这项协议。

尽管协议细节未定,但特朗普对谈判进展十分满意,宣称:“没有任何事比我们现在和中国一起做的事更重大。”他进一步向中国示好说:“美国和中国之前有很多摩擦,但现在如同一场爱的盛宴(lovefest),这是一件好事。”

不过,中国官媒对谈判进展的定性则较谨慎。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今早发布通稿形容,中美双方就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建设性”的讨论,双方讨论了后续磋商安排,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

通稿提到,刘鹤转达了习近平致特朗普的口信。习近平在口信中说,中美经贸磋商团队近期保持沟通,相互释放了善意,受到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欢迎。

习近平强调,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两国和世界都有利,中美要坚持协调、合作、稳定的基调,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成晓河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中美此次达成的并非全面或一劳永逸的协议,但谈判过程将是先易后难,能达成的事就先达成,达不成的就接着谈,这是谈判中突出的原则。

他认为,从中国的角度,达成阶段性协议意义在于提振对中美关系和中国经济形势的信心,“不要让人看不到希望,不能泄气”;但同时也避免盲目乐观。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今早发布的评论便提醒:“取消全部加征关税,让贸易战真正停止,以建设性行动为实现贸易平衡而努力,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最终解决经贸问题。”

相对于特朗普的积极乐观,美国舆论界则对阶段性协议有所保留。彭博社引述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说,美国似乎是在寻找未来几个月避免增加关税以及安抚金融市场的理由,所以才愿意接受一个议题范围窄的口头协议。他在推特进一步形容,这是一项没有具体详情或文本的“隐形协议”。

舆论也普遍留意到,困扰中美贸易谈判多时的几个重大核心议题,包括美国要求中国进行结构性改革、停止工业补贴、以及制定协议执行和监督机制等,都未在此次谈判中取得进展。

中国学者成晓河认为,中美关系已来到关键节点,中美领导人已意识到这一点;此次达成阶段性协议,意味着贸易战没有结束,而只是没有升级,但这至少有助稳定近来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避免关系失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