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集合资源延续传统文化艺术

作者认为,按照SP-CCA的计划模式推展开来,各种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将不再孤单,或许有那么一天,从小学开始,华乐团的演出结合书法、传统戏剧与华族舞蹈同台的跨形式演出,能成为永久模式。(档案照片)
作者认为,按照SP-CCA的计划模式推展开来,各种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将不再孤单,或许有那么一天,从小学开始,华乐团的演出结合书法、传统戏剧与华族舞蹈同台的跨形式演出,能成为永久模式。(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交流站》于1月12日刊登我的投函《争取挽回几代华乐音符薪火》后,就接到裕廊中学的邀请,到学校与校长及教师们见面交流。谈话中,我们得知华乐团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学校收生人数持续减少,难以招收到足够对华乐有兴趣的新生来维持华乐团的基本人数。

多年前,我曾打算提供免费的华文网络论坛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上华文课时,能试验性地使用电脑上网,以华文进行群体网上互动交流。当时在负责教师的安排下,到西区校群的几所中学进行讨论,而接触了学校校群的组织架构。

我突然联想到,华乐团活动也能以校群的形式来统筹管理,通过各区邻近几所中学进行资源整合,中学新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选择课程辅助活动时,即使自己的学校只有他一个人想加入华乐团,也能到同个校群的其中一所中学参与活动,而不影响课程辅助活动的计分。校长也同意,并提到教育部也有打算这么做。

对于刚升上中学的学生在选择课程辅助活动时,面对选择不多的问题,校群的学校之间是否能合作,让选择更多元更灵活?依照目前全国住宅区人口的变化,较成熟的住宅区因缺乏新生,许多学校最终面对关闭或合并的命运。或许整合资源,稍微修改课程辅助活动的计分方法,以及师资和场地等资源的分配,甚至考虑与社区民众俱乐部合作,会是长期可持续的做法。

2月25日,早报网的报道《人数不足无法组队更多学校联办课外活动让学生上场竞技》中,提到教育部答复《早报》询问时说,去年有17支联合校队参加全国校际运动会。为中学生统一开办校外课外活动的课程辅助活动策略伙伴计划(Strategic Partnership CCA,简称SP-CCA)有155名学生参加。

报道提到,教育部自2019年起与新加坡体育理事会和国家艺术理事会推出SP-CCA,让中学生有机会参加学校无法提供的活动。计划先从田径和民族舞蹈这两项活动试行,2022年增添水球。也就是说SP-CCA计划还没有涵盖华乐团。

2月27日,何伟山在《早报·言论》的评论《新加坡华乐教育发展任重道远》中的第二个建议,也提及请教育部考虑在SP-CCA计划下成立校群华乐团。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让中学生有机会在学校无法成立华乐团的情况下,参加校群联合华乐团。

看来多方都有同样的共识,或许应尽快安排,让原已决定今年解散华乐团的裕廊中学,成为新计划的校群华乐团试点中学,让已拥有完整乐器与设备的裕中,能招收西区其他没有华乐团的学校学生。希望有足够新生补充,得以保留目前仍然活跃的裕中华乐团。

除了教育部的支持,在学生毕业后,各种社区传统文化活动也需要其他政府部门和组织,如人民协会与宗乡团体等的资源持续支持。尤其是民众俱乐部,更可以扮演关键角色,让年轻人参与活动的热情得以延续而不至于出现断层,更何况民众俱乐部也能举办各年龄层的活动,甚至包括老年华乐团。

按照SP-CCA的计划模式推展开来,各种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将不再孤单,或许有那么一天,从小学开始,华乐团的演出结合书法、传统戏剧与华族舞蹈同台的跨形式演出,能成为永久模式,也能让几种原本独立运作,都因新生不足而逐渐式微的传统文化类的课程辅助活动,能重新产生新的元素与动力,得以传承下去。长期而言,受益的将不会只是这些年轻的学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