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惜薇:前路漫漫的中东和平进程

字体大小:

显微镜

李显龙总理不久前对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展开首次正式访问。作为随行的新加坡记者,我和同行于4月18日傍晚完成李总理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颁发名誉博士的稿子后,续程到耶路撒冷古城参观。岂料才抵步,就接获耶路撒冷南部一辆巴士遭炸弹袭击,爆炸波及另一辆巴士和一辆汽车的消息。

突如其来的消息虽没导致一行人取消参观古城的念头,但大伙儿仍不禁感叹恐怖袭击似乎近在咫尺。

爆炸袭击发生后,并没有恐怖主义组织即刻承认干下案子。一直到了20日,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哈马斯才公布袭击者的视频。他是组织里面的一名19岁的成员,但哈马斯始终没有直接承认该组织就是始作俑者。在哈马斯的鼓励下,一系列“独狼”攻击自去年10月起陆续发生,当中包括刺杀、枪击和攻击车辆的行为,巴士爆炸案的自杀式袭击则是头一遭。事件再次凸显以巴冲突不易化解的现实。

以巴争端历史久远,不仅涉及民族宗教和文化歧见,也包括对领土主权归属的看法不同。诚如李总理受访时所说,以巴双方有很深的成见,他们之间的问题“不能隔夜就取得突破、一蹴而就”。国际社会多年来都强调以巴应透过和谈,达成“两国方案”,但两地和平进程始终无法显著取得进展,新加坡这个蕞尔小国自然也不太可能在这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尽管如此,不论是在接受名誉博士学位,或是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领导人会谈时,李总理都不忘重申我国希望以巴达成让两地人民安然共处的“两国方案”。

许多人相信会问:对比其他区域,我国与中东的贸易额相对低,我国企业到中东投资相对不那么积极,民间的交流也相对缺乏,那何以新加坡要鼓励推动“两国方案”呢?

建国总理李光耀在《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曾说,中东是个新加坡商人不应忽视的新兴市场,而以巴冲突不仅是中东复杂纷争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体系中的“肿瘤”,唯有把它去除,才能为解决其他许多的问题铺路。李光耀认为,以巴和解虽不足以为更大的中东区域带来和平,却是中东地区取得和平的先决条件。

李总理去年11月在拉惹勒南讲座上,阐明新加坡这个小红点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他当时说,新加坡不愿接受“小国无外交”的宿命,希望透过平衡现实和理想的外交政策,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在强国制定议程的大环境里,捍卫和推进国家的利益。

如果说达成“两国方案”是理想的外交政策,那政策的实践就是我国可提出的“价值提案”(value proposition),令特定国家意识到我国的实际价值。对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发达的以色列,新加坡要加深两国在网络安全、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也要与以色列携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培训;对发展中的巴勒斯坦地区,我国则承诺增加技术援助,为巴勒斯坦官员量身制定合适的考察和培训项目,协助培养其能力。

李总理访问中东三地期间,水资源管理是个热门议题。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主管水务的部长,2013年在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总部,就铺设输水管道连接红海与死海签署协议。但以色列和约旦去年12月联合公布红海——死海管道建设的招投标项目书,巴勒斯坦却“落了单”。

李总理透露,已有一家本地公司有意竞标工程。如果巴勒斯坦重新纳入有关计划,那肯定是桩美事,以巴和约旦若能合作共同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或许是防止以巴矛盾进一步升温的一个开端。在以巴找到共同合作的平台之前,类似418巴士爆炸的恐怖主义行径,恐怕还将层出不穷。

(作者是本报记者 hosb@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