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规中矩话“两会”

字体大小:

中国早点

北看记

hanyh@sph.com.sg

一次拘谨的中国全国“两会”,本周三落幕了。全国“两会”(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媒体最聚焦的一个政治活动,超过5000名代表一起审议国家大政方针,理应“人声鼎沸”,意见纷呈才对,但“两会”往往不是这样的,提出来的观点不能与会议主题唱反调,具体意见在某个范围内,今年更是如此。

据了解,体制内对“两会”情况一些调查,也是如此评估:比较沉闷。

沉闷的原因,“两会”之前发生的任志强被围剿事件,以及去年底“妄议中央”写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此外,“两会”前网管部门关闭580余个“违法违规”公众账号,包括多个大V账号,当然让有关公共课题的民间议论骤然减少。

沉闷的表象,则是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发言比较平淡,社会上的相关话题更少,以至于有非媒体圈的中国朋友告诉我,直到闭幕后她才注意到“两会”开完了。相较于过去,“两会”期间,微博上充满了有关的八卦与议论,今年社交媒体出奇的淡静,委员代表的发言本身就少“爆点”,社交媒体又被关闭或限制了评论功能,社会讨论更是聚焦不了,热闹不起来。

话分两头,“两会”少一点八卦,少一点旗袍秀、时装秀与影视明星显亲热的花边新闻,其实是好事。社会大众如果对于“两会”的兴趣,只是系于“成龙抱宋祖英”,某某红二代的亮相造型,那纵使“两会”社会关注再热,也是本末倒置。

不过,委员代表们的针砭时弊的“硬话”大大少了,却更不健康。这里也要分两头说,一方面是今年的会场内外的敢言“炮手”确实比往年少,另一方面则是,5000名委员代表中,还是有那些铁骨铮铮的公开建言者,可惜他们“炮”发出来了,因没有被突出传播与社会跟进讨论,未能形成更大回响。

例如,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协副会长朱征夫受访时批评,应该减少或者取消让犯罪嫌疑人上电视认罪,因为此举容易导致“舆论审判”,不利于法院的独立审判,也不利于司法公正。可惜这个十分尖锐的话题因没有舆论借力,也就没有后续。

关于今年的全国“两会”,境外评论中一个常见的评语是“气氛诡异”。“诡异”的感觉,大约从央视猴年春晚就开始了,在高度政治化的春晚过后,接着是“官媒姓党”话题与逼问“谁给了任志强反党的底气?”的舆论事件。

到“两会”开始后,3月4日晚,新疆自治区政府主管的网站“无界新闻网”突然转发一封点名要求领导人辞职的公开信,这封信后来被删除,但官方新闻网站竟出现这样的事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央已启动调查。

新疆方面解释,该网站是“遭黑客攻击”,但有消息说,官方进行技术分析后,没有发现黑客攻击的痕迹,事件顿成罗生门,后续发展有待观察。

上述几宗事件,恰好都发生在新闻传播领域,不能确定这是否是巧合,但它们无疑给“两会”增添了拘谨的氛围。不过,从我这些年采访“两会”的经验与外媒能观察到的有限范围看,今年的大会气氛并没有那么诡异紧张。倘若进行纵向比较,今年能紧张过2012年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下台前的那次“两会”,或者2011年,“两会”遇上网民号召在中国发起茉莉花革命的那次?

事实上,对任志强的声讨在“两会”前紧急“踩刹车”,中共总书记习近平3月4日参加政协讨论时鼓励民营企业家“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显示最高层在安抚会议气氛。这种风向估计很快传导到会场中,所以“两会”到后半程,气氛渐松,虽然社会舆论关注少,话题少,但会议总算是中规中矩,“平稳过渡”。

而在会前与会议初期的各种怪事,一方面反映距离十九大一年半前的此时,高层已经暗流涌动;另一方面也说明领导人不愿意让“突发事件”弄乱脚步,毕竟现在中国更大的主题是振兴经济,需要稳定与良好的氛围。从现在到明年下半年,估计风波还会不断,如何坚定改革发展目标不动摇,又要避免加剧紧张,高层的驾驭能力与社会的定力都会受到考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