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其所见

怡心:问路

字体大小:

小时候,我非常崇拜不吝于“指点迷津”的大人们。那个年代,尽管网络尚未普及,极具方向感的长辈,仿佛在脑海中安装了神通广大的导航系统,只要有人问路,他们就能立马应援,头头是“道”地给予路径指引。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句谚语,我或许比其他小孩更早领略了其中的真谛。有时,从电台广播得知路况消息后,父亲会临时改道,避开堵车的路段。因此,我知道要从一个地点前往目的地,并非得遵循某个特定的路线不可。做数学习题时,我也会多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其他解答的“路数”。

读小学时,中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还未播放,我就五音不全地抢先唱出第一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路程可谓惊险重重,如歌词中指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我边唱边想,这个组合的冒险精神和探路的方向感可真不是盖的,翻山涉水,几经“一番番春秋冬夏”,竟然都能化险为夷,所向披靡。若我们把真实人生视作一趟取经开悟的征程,你若询问路在何方,歌中已给出明确的回答:在自己脚下。哪怕某个地方抛出“此路不通”的变数,我们也要懂得这条“死路”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人生还可另择途径,靠自己走出一条“活路”。

我的方向感并没有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改善。即使有了谷歌地图的指引,前往任何陌生地点之前,我还是得做出发前的准备功课,上网排练虚拟的行程,攒积足够的信息与信心。当我确定自己已迷路(像我这样的路痴,谷歌大神也爱莫能助),不得不鼓起勇气开口问路,得到的答案仿佛暗藏人生的玄机。有时,我错过的目的地就在马路的斜对面。欸,我之前怎么没有注意到呢?这不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令人幡然醒悟的提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时,兜兜转转好几回,最后却被告知,我要去的地方就在附近的转角处,全然复制了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更多时候,我得到的信息是,继续走下去,我就会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我便可向路人询问确切的方向。这时,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涯海角;而是我的脚程还未抵达的终点。

人生的漫漫征途中,难免会遇到不知眼前的路该怎么走,如何为自己定位的时候。一步一步积累而走出来的路,造就了坚不可摧的心志。于是,想要到达的目的地,不仅在脚下,更在自己的心中。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