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留学博客】王璐琼:你好,北京

来到北京已经有一个月了,这座城市再次接纳了我更为复杂的情感。(作者提供)
来到北京已经有一个月了,这座城市再次接纳了我更为复杂的情感。(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湖边的广播又响起,内容有关大学生和革命,不清楚是真实录音还是电影台词传入了我的耳中,只知道这是跨越十几个年代的回响。

我对北京怀有复杂的情感。每当提起北京,外公未完成的心愿便会在脑海里浮现,他渴望去天安门前留下一张合影。因此,对我而言,北京意味着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在高中时期,那些在课堂打瞌睡的午后,也会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幻想填满。然而,何时能踏上北京这片土地呢?这个问题频繁地在我脑海中盘旋。戴上口罩的那几年,遮挡了很多事物。轮轮等待中,北大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交换学校的名单上,我这才申请了交换名额。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幻想变得具体起来。原本对北京并没有太多情感的我,如同春天的新芽般萌芽。

来到北京已经有一个月了,这座城市再次接纳了我更为复杂的情感。曾经看到一段话说,一个人成长迅速的时候,往往是在离家远行的路上或是失恋的时刻。而当这两者同时发生时,各种情绪便会如潮水般涌来。最初,我总是盯着宿舍房间里的落地窗,凝视着窗外的景色。其实窗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可言,只有几棵光秃秃的大树,没有叶子,摇曳着显得有些萧瑟。再往后看,是一排红瓦楼房。这些楼房的宽度相当长,至少当我站在窗前,除了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就只有那面红墙了。幸运的是,我所在的楼层可以看到红墙之上的天空,它们形成了一比一的比例。所以,天气好的时候,天空一半是蓝色,一半是红色。白天和夜晚的景象又完全不同。夜晚,我看不到红和蓝,也看不到自己的倒影。但我能看到更远处建筑传来的渐变灯光。它们照亮了半片天空,有时让夜空变成红色,有时则呈现白天的蓝。

天色渐明或昏暗中,望着红墙和天空,日子便一天天地过去了。我总会期待着周二的小说家讲堂,教授热情的言语让我更加坦诚地直视自己。有次上课,一位同学问受聘作家,写作的秘诀是什么?作家回道,秘诀在于“安静”。写作需要将内心变得异常安静,是否做到了这点只有作者知晓。前阵子,我又在思考着写作真实性的问题。很巧的是,困扰我的问题在课堂上突然得到了认真的探讨和解答。这种心情就像是站在一棵树下,随意伸出手,一片秋叶就缓缓飘落在手中。由此可见,所有问题在未来某个时刻都会得到解答,我们只需耐心等待。

寒冷告别了三月的北京,未名湖的湖面开始慢慢溶解。青色的湖面上,鸳鸯戏水,鸭子嬉游。有时下课后,我会骑着共享脚踏车,穿过校园的道路,骑到未名湖边停下来。看着平静的湖面,偶尔被几只鸭子和鸳鸯带起的涟漪划破。金黄色的阳光洒在湖面、小草上,还有我的发丝、手心上。波光粼粼,映照着湖边的石头,它们与层层叠叠的树荫相映成趣,我也融入了这幅山水画中。有了这些,即使身处异国他乡,我却不再彷徨,而是接纳了自然赐予的丰盈。我观察着柳树的枝头,它们像女人的长发静静地垂挂着,偶尔还有小鸟在上面筑巢。湖边的广播又响起,内容有关大学生和革命,不清楚是真实录音还是电影台词传入了我的耳中,只知道这是跨越十几个年代的回响。

所以,来到北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我给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无数个片段缝合了生活,生活是瞬间的悄然组成。我遇到了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克兰来的室友,那晚我们各自分享着自己国家的文化。吃早饭时,一对母女与我拼桌,听着她们带着北京口音的温馨对话,我没有过多地打扰,只是在临走前,相互说了声再见。我去三里屯去看了场线下脱口秀,演员说北京是幸福感最高的城市,因为离开了北京去哪里都会幸福。在北海公园,小男孩穿着清代服装,像穿越到现代的末代皇帝。在北大双创中心的下沉广场,我和同学们在台上大声地朗诵着《青春中国》,还有在初雪中的抬头、打曲棍球时的奔跑,太多,只能让文字简单浓缩。

三月,依旧有大风,但也是拥抱寒冬后的春季。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