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总编辑的身影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才入1月,先走了台湾的简志信,再去了中国大陆的沈昌文,然后,再有新加坡的英培安,三位先生,从七十出头到八十有九,有个共通点:都办过杂志,都曾在每周每月的印刷纸志里,分享文化的梦想。而在三个不同的环境里,也曾都遭遇阻凝,政治的,资本的,戴着铐镣起舞,舞出自己和众人的翩翩圆舞曲。


英培安先生相对是“单干户”,自办刊物,也开书店,写诗写文写小说,亦教学,对“南洋子弟”启蒙殊深。过程里,想必受过不少委屈吧?难怪在杂文里他曾这么写:“我的作品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觉得狗屁也不要紧,只要福禄人寿保险的老板认为是佳作就行了……凭他是设立这个文艺奖的人,而且奖金丰富。”


我忍不住好奇他碰到的是什么经验?是新加坡的特殊性?真是可怜。海峡两岸各有不同的文学奖,亦多由企业赞助,但不至于由企业老板指定谁得奖便谁得奖。偶见的荒谬现象是,作品具争议性或挑衅性,企业老板不高兴了,赞助便不会来。金主没有时间亦无能力判断什么是佳作,却有太多的文学以外的理由推倒一个认真发掘佳作的环境;佳作如舞蹈,金主(或他们的代理人)不会说你的舞蹈如何好或糟,他只会拆毁舞台。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