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拟人”挑战 律师须加强培训应对

新加坡法律学会新执行长杨子健说,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律师处理案件的能力,客户的具体需求和机密信息、需要什么法律资料和档案前例、何时可向另一造透露哪些信息对自己最有利等,靠的是律师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判断。(档案照片)
新加坡法律学会新执行长杨子健说,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律师处理案件的能力,客户的具体需求和机密信息、需要什么法律资料和档案前例、何时可向另一造透露哪些信息对自己最有利等,靠的是律师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判断。(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渗入许多行业的日常运作,司法界也不例外。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会否动摇律师的地位、由ChatGPT等工具生成的合约或辩词能否替代律师的手稿、年轻律师如何在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中迅速掌握执业窍门,将是新加坡法律学会新任执行长杨子健关注的重点。

51岁的杨子健今年4月接过执行长的棒子。或许缘于他自中学起就爱上电脑和编程,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法律时,特地选修了当时唯一的电脑法课,硕士学位也主攻电脑和通讯法。自此,他游刃于法律和通信科技两大领域,现在兼任我国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副局长和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副专员。

杨子健日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坦言,律师日常工作中大量的起草文件工作,其实很适合用人工智能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而这也是懂得“举一反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年轻律师的工作,造成最大的冲击之一。

实际上,通过ChatGPT等免费网上工具生成协议或合同、草拟宣誓书,已非新鲜事。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些“网生”文章,有的甚至比律师撰写的更具文采,遣词用字更流畅,论据更明确清晰。

“你可以想象,客户现在既然能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免费拟出简单的合约,若是得花钱聘请律师,肯定对律师的服务有所要求,期望更高。”

面对“非人”挑战,律师的饭碗还保得住吗?与科技打交道超过20年的杨子健,自有其驾驭之术。

他指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律师处理案件的能力,从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和机密信息、需要搜索什么法律资料和档案前例,再到何时可以向另一造透露哪些信息、透露这些信息是否对自己有利、合同签订前的保密协议应包含什么,以及合约谈不拢时又该如何解决或赔偿等层层细节,靠的是律师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判断。

过去没有人工智能,资历浅的律师是在文件堆中摸索过来。现在有了数码科技,律师这方面的训练跑道变陡变短。

着重两方面培训 助资浅律师掌握执业窍门

杨子健说,有鉴于此,法律学会的另一要务,是通过新科技设计更符合需要、更具前瞻性的高效培训内容,帮助资浅的律师尽快掌握执业窍门,在更短时间内达到同等的专业水平,同时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我们将在11月公布更多细节。我们现在关注的培训重点有两个方面:一、让律师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以及何时不应使用;二、检讨如何改变培训方式,让律师发挥更大影响力。”

他一再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律师使用时务必谨慎,避免客户的机密和隐私受损。此外,律师必须反复检查,确保重要内容没有被修改,导致法律文件无效。“年轻律师可以用它,但他们仍需掌握专业知识。”

那么,律师如果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笔,有必要知会客户吗?对此,杨子健倒认为没必要,除非客户有所指示或要求。

“这取决于律师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如果律师把它当成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我认为不需要知会客户。对客户而言,最重要的是专业服务水平。”

律师医生等专业服务业讲求的是品质

杨子健打趣说,就像生病时,究竟是自己买药吃,还是看普通医生,或是专科医生,取决于不同情况。同样的,要不要花钱请律师,道理一样。律师与医生属专业服务业,与仅是提供信息的服务截然不同。后者数码化转型较易,但专业服务讲求的是品质。

另一方面,杨子健说,法律学会将研究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的搜索功能,优化资料收集等服务。法律学会同时推动数码化进程,让律师会员更快更方便找到对执业有帮助的法律知识出版物、教科书和期刊等材料。

新加坡法律学会9月21日和22日两天在新达城,与律政部和MP International联办年度科技法律节。会上,多名海内外科技法律界专家,将针对加密货币的未来、人工智能加强监管后如何影响科技运用,以及我国如何防范网络危害等课题,分享看法。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