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远去,身影犹长。“报人长影” 视频系列五集节目,我们采访了三位已故老报人的后代:胡鸿展(胡浪漫之子)、曾昭文(曾心影之女)、连文思(连士升之女);以及两位报人前辈黄锦西和成汉通;倾听每一位前辈娓娓道来各自的记忆和故事,为时代事纪加注当年当下一份鲜活的温度,也拼凑出不同阶段的报业轨迹,沿着前辈的长影,延续。点击此处,了解完整系列。
文人办报的年代,华文报针砭时弊;为华社请愿、发声之功用格外重要。1945年,诗人曾心影出任《南洋商报》战后复刊的首任主笔,执掌编辑部,凭撰写多篇社论发挥影响力,在动荡的大局势中改变历史小人物的命运,深获华社认可。
曾心影(1902—1988),福建惠安张坂村人,早年曾受私塾教育,后南渡马来亚。1945年出任《南洋商报》主笔兼“督印”,负责撰写社论。1961年离开报馆,从事出版业。
南来星岛觅知音 复刊南洋任主笔
1930年代,曾心影远下南洋寻求机会,先后赴槟州吉隆坡;1939年婚后携妻迁来新加坡,落户俊源街。
1942年日军南侵。曾心影俊源街住家对门迎来新邻居,乃《南洋商报》社长李玉荣;因忧心日军盘剥被迫撤离巴西班让别墅,隐居俊源街。二人日益熟络,曾心影古文造诣深获李玉荣赏识。战后,李玉荣复办《南洋商报》,曾心影鼎力相助,遂任报刊“主笔”,也兼任“督印”,不只撰写社论表达商报观点;也要看板,确保文章质量。曾心影亦邀聘多位报人好手,鼓励同仁尽抒才华。
彼时南洋报社坐落于罗敏申路的一幢三层骑楼,离俊源街不远。曾心影长女曾昭文(83岁)回忆,父亲下午四五点就得上报馆,过了凌晨才能归家。母亲常在饭后带着她散步,路过报馆,见编辑部窗口未闭,便大声喊爸爸,“他听到了,就探出头来,摆摆手,叫我们回家。”

战后反殖撰社论 妙手著述担道义
战后新加坡社会局势复杂,诸多思潮暗流涌动。曾心影撰写社论须兼备铁胆妙笔,让《南洋商报》在政治势力间立足,以尽为民请愿之责。
企业家胡文虎(也是《星洲日报》创办人)战后遭英殖民政府以日据时期作出不利英政府之举为由,遭禁止入境星洲。禁令持续至1949年未解,促使曾心影撰文《忠告马来亚当局争取人心》,直批“当年殖民地宽厚仁政”不再,以胡文虎日据时的不当行为这般“莫须有”之罪禁止他重返星洲,实令二百万华侨“惶恐疑问”、情何以堪,进而为胡请命。不久后,胡文虎成功回新。

曾心影的另两篇社论更是救人性命,功德无量。1947年,马来亚霹雳州发生华巫两族冲突,殖民政府只对华人判处死刑,引起舆论哗然。商报社论要求殖民地政府予以公道,否则将号召华人赴英上诉,又辅以其他英殖民地种族纠纷判例,最终涉事华人获得公正处理。
而马共活跃时期,女情报员李明被判死刑。曾心影先后撰写三篇社论,并非单刀直入请求减刑,而是拐个弯为李明请命:吁英政府勿遂马共将李明的牺牲打造为烈士就义之愿,指若免除死刑则可“开西门以招马共暴徒重返和平生活之路”;因此“给予一个李明之生,胜却给予万个李明之死也”。最终李明得以减刑,后获霹雳苏丹特赦,遣返中国。
撰写社论,游走于各方势力,曾心影的文字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却也难免引发争议。曾昭文回忆,父亲有时要在上午,带着律师去政治部,接受问话。不过总算是应对流利,“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1950年代,在林有福任新加坡首席部长期间,政府曾褫夺曾心影的公民权。究其缘由,曾昭文估计或许同父亲的社论有关。直到人民行动党在1959年选举大胜,顺利执政后,曾心影才在时任律政部长王邦文的批准下,重新收回自己的公民权。
曾昭文还记得父亲的一则轶事。小时候,曾心影曾在一次午餐上,提到自己在报馆遇见了一位年轻律师,名叫李光耀,说得一口流利的福建话,未来应该很有前途。

原来,彼时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从政不久,计划竞选丹戎巴葛区议员,想在华文报章发表政论,因此同当年的《南洋商报》主笔曾心影有了交集。
纵观曾心影《南洋商报》生涯,社论乃其点睛之笔,最为人称道。让曾昭文难忘的是,1988年父亲病故,前《南洋商报》总编辑莫理光吊唁时对她们姐妹留下一句话:“曾先生的社论,不敢说后无来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