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协指调查报告有“瑕疵” 竞消委指报告具代表性

竞消委上星期五(11月17日)发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新加坡公众是在亲友过世时,才临时找殡葬业者,但因为心绪不宁而可能无法做出明智选择。(档案照片)
竞消委上星期五(11月17日)发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新加坡公众是在亲友过世时,才临时找殡葬业者,但因为心绪不宁而可能无法做出明智选择。(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新加坡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针对殡葬服务发表研究报告,但新加坡殡葬协会认为报告内容存有“瑕疵”,没有全面反映本地殡葬业的全貌;竞消委回应指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竞消委上星期五(11月17日)发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新加坡公众是在亲友过世时,才临时找殡葬业者,但因为心绪不宁而可能无法做出明智选择。一般人不熟悉殡葬服务的类别或价格等,因此可能出现不公平交易的情况,包括定价不透明,以及最初报价与最终账单落差大。 

殡协星期一(20日)发函给《联合早报》,针对竞消委的研究报告作出回应。

殡协指出,接受市场调查的人数有限,殡协也没有受邀参与构思问题。竞消委是在研究结果出炉后,才向殡协发出宣导册子和资料。

对此,殡协认为竞消委把少数人的意见,视为殡葬业者的不足,有欠客观。

殡协目前有31个会员,包括郑海船生命礼仪、洪振茂生命礼仪和新加坡寿板店等。

殡协说,会员经常接到许多关于丧礼的询问电话,大部分家属都会货比三家,这跟竞消委的调查发现不符。

在询问的过程中,不同家庭背景的家属有不同需求,殡葬业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收费因此有所差异,价格只是家属的其中一个考量因素。

殡协:竞消委未在调查中 清楚区分“介绍人”和“殡葬业者”

此外,殡协也认为,竞消委没有在调查中很好地区分“介绍人”和“殡葬业者”,让社会大众有所误会。

殡协执行董事何鸿材受访时告诉《联合早报》,“介绍人”可能是兼职、殡葬服务或产品供应商,或有自己的社团,但没有自己的公司、全职员工和车队等,在接到“生意”后再找各别的供应商提供服务。

“介绍人”或许在价格方面会比殡葬业者稍微便宜,但产品与服务品质方面可能不甚理想。

何鸿材说,有些“介绍人”会以低价作为商业策略,但可能会收其他附加费,结果家属得支付比原先报价更高的价格。

相较之下,正规的殡葬业者(包括殡葬协会会员)拥有自己的公司、全职员工和车队等,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相对稳定。

至于原先价格与最终费用的差异,殡协说,这是因为每个家庭背景和个别需求不同,有些要求多些宗教礼俗的安排,有些则要求从简,殡葬业者会依据家属的要求客制化丧礼,当中包括葬礼天数、额外要求的服务及产品等,或者家属取消原本的服务或安排,因此价格各异。

另外,消协近三年来收到13起投诉个案,实际上仅占全年死亡率的0.01%,殡协认为在服务至上的服务业中,这个百分比相对低,微不足道。

尽管殡协认为竞消委的调查报告不够客观,但同意竞消委鼓励业者将价格透明化,以及鼓励公众预先规划葬礼等建议。

竞消委:调查有足够代表性

竞消委星期三(22日)答复《联合早报》的询问时指出,虽然殡协没有参与调查研究的起草工作,但竞消委与独立咨询公司黑箱研究(Blackbox Research)合作展开调查,参与调查的公众达500名,涵盖各性别、年龄和种族,足以代表新加坡的人口结构,当中还包含曾安排葬礼和没有类似经验的公众,确保调查平衡和中立。

竞消委知道殡协的顾虑,但从统计学来看,这项调查有足够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显示,曾安排葬礼的公众中,只有28%认为有足够时间考虑不同的殡葬业者,而31%公众最终支付比原先报价更高的费用。当中,有53%公众没有提前被告知葬礼的最终费用可能有落差。

尽管相关投诉不多,但竞消委认为调查结果表明,临时需要聘请殡葬业的消费者可能受情绪影响,也不熟悉相关服务,显示消费者的有关认知有待加强。

从调查反馈显示,消费者可能面对不公平交易的情况,“虽然可能只有少数殡葬业者这么做,但竞消委鼓励殡葬业者应照顾到消费者的权益。”

另外,虽然价格只是消费者选择殡葬业者的其中一个考量因素,但调查发现价格比其他考量因素更重要,竞消委因此建议殡葬业把价格透明化。

对于殡协指出会员收到许多葬礼有关的公众询问,而且预先计划葬礼的人数有所增加,竞消委对此表达欢迎。

竞消委强调,将继续与国家环境局,以及包括殡协在内的业者合作,以提高价格透明化和公平交易的行业标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