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族文化馆办马拉雅利人特展 回溯社群从迁徙到落地生根

印族文化馆助理馆长利维尼亚(右二)向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右一)讲解大象头饰(nettipattam)的意义。左为前印族文化馆咨询委员会成员马珊瑚医生。(印族文化馆提供)
印族文化馆助理馆长利维尼亚(右二)向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右一)讲解大象头饰(nettipattam)的意义。左为前印族文化馆咨询委员会成员马珊瑚医生。(印族文化馆提供)

字体大小:

印族文化馆举办以马拉雅利社群为主题的特展,让公众了解马拉雅利人(Malayalee)的历史根源、迁徙与传统文化。

这场展览主题为“我的家园:马拉雅利人在新加坡”,分为四个展区。第一展区是“从印度喀拉拉邦(Kerala)到新加坡”,追溯了马拉雅利人的根源与迁徙;第二展区是“我的新加坡”,叙述马拉雅利人抵达新加坡、定居新加坡以及对新加坡的贡献。

第三展区则是“马拉雅利人的家”,展示了马拉雅利家庭所奉行的生活传统;第四展区名为“马拉雅利人在新加坡”,反映了马拉雅利人在本地落脚后,对家园与身份认同的发展变化。

展品包括对马拉雅利社群来说富有意义的文物与工艺品,比如在马拉雅利人节庆时所使用的大象头饰、以马拉雅拉姆语书写的棕榈叶手稿,以及传统炊具等,其中一些手工艺品是首次开放给公众参观。

Puttukutti是一种罕见的传统炊具,以竹子制成,并用棕绳缠绕,马拉雅利人会用它来制作传统点心。(印族文化馆提供)

公众在参观展览时也有机会深入了解马拉雅利人的故事与经历,认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马拉雅利人为本地第二大印族社群

马拉雅利人来自印度南部,为了寻求工作机会,他们于19世纪来到新加坡落地生根,如今是本地第二大印族社群。马拉雅利社群在本地多个领域做出贡献,包括医疗保健、法律、政治、国防、社区与社会服务等。

这次的展览也是为了配合土生文化馆所推出的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2.0(Our SG Heritage Plan 2.0)。该计划将在接下来五年内,着重于提升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四个方面。

展览举办至2024年9月15日。若想了解更多详情,可浏览印族文化馆(Indian Heritage Centre)的官网社交媒体网页

大象头饰(nettipattam)是印度喀拉拉邦在佳节期间,用于装饰大象额头的装饰品,通常由铜和镀金材料制成。(印族文化馆提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